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一例猪丹毒病的诊疗体会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疗体会

    近年来,由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猪丹毒疫病的发生率越来越小,所以在免疫程序的安排上,往往不被重视。2013年7月,南川区石溪乡一中小规模养殖场饲养的50~100kg(100日龄左右)育肥猪突发高烧,41~42℃,食欲废绝,病猪皮肤泛红,耳后、臀部、背部、后肢内侧皮肤呈不规则紫斑块,指压红色暂时消退,去指后恢复原状,呼吸急迫,有的行走摇摆不稳,表现神经症状,一天左右死亡。

1  发病情况

    2013年7月5日,石溪乡某猪场一个圈舍的1、2头猪发病,体重在50~100kg,2d后猪场的30头猪陆续发病,病初,病猪体温41~42℃以上。15%的病猪在胸、腹、背、四肢等部位皮肤出现圆形、菱形的疹块,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初期淡红色,指压退色,后期呈紫红色。个别病猪关节肿胀,跛行,病猪卧地不起。询问畜主病猪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时,畜主反映,刚开始病猪就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食物废绝等症状,而且粪便干硬,表面附有黏液。感染猪只以1~3月龄的猪发病最多,哺乳猪和老龄猪发病较少。

2  剖检病变

    对病死猪只进行解剖发现,病死猪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并有小出血点,肺脏淤血、水肿,关节液增加,胃底黏膜弥漫性出血。

3  流行病学调查

    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其次是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猪丹毒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本病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考虑,初步诊断为猪丹毒。

5  讨论治疗

5.1加强饲养管理
    猪丹毒杆菌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很多个月,特别是在温暖的环境中。夏季养殖条件高热高湿,养殖户更应该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降温防暑,对猪圈、用具进行定期消毒。对发生疫病的猪只及时隔离治疗。对未发病的猪,用抗菌素,预防性饲喂3~4d。

5.2预防免疫
    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疫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免疫。特别要强调是,不可用猪丹毒弱毒苗治疗猪丹毒,因为疫苗全群免疫后,可以暂时保护未感染的猪只,但同时等于给健康的猪只也感染猪丹毒,如果饲养管理不善或应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猪丹毒暴发的几率大大增加。

5.3治疗
    对发病猪要及时治疗和连续按时间治疗,是治疗猪丹毒的最有效的方法。坚持连续用药是关键,可用青霉素加氨基比林肌肉注射,3次/d,连续3~4d。

5.4无害化处理和消毒
    对病猪尸体要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受到污染的场地及用具也要彻底消毒。

6  处理结果
    由于此次疫病诊断准确,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整个猪场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后没有新增病例出现,为养殖户减少了经济损失。

上一篇: 养猪场物料管理的制度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