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特种野猪高效养殖技术

特种野猪高效养殖技术

    特种野猪是指野猪与家猪杂交生产的后代,具有耐粗饲、饲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价格较高等优点。2009年以来,贵州省铜仁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抓住特种野猪市场行情好、养殖效益高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特种野猪养殖。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特种野猪存栏量为54625头,其中野公猪394头、特种野猪能繁母猪14578头,出栏特种野猪52463头。特种野猪养殖业属新兴产业,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由于养殖者经验不足,加之无成熟的配套技术可借鉴,导致特种野猪养殖水平较低。因此,2009—2012年贵州省铜仁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开展特种野猪的繁殖、育肥、饲养管理、疫病综合防治、饲料配制和加工等技术研究,集成了特种野猪“七化”高效养殖技术,在铜仁市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推广,成效显著。


1“七化”高效养殖技术
1.1设施设备标准化
1.1.1场址选择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的选址要求,土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距主要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动物屠宰加工厂和农贸市场1km以上;地势高燥,通风、采光、排水良好;供电稳定,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1.1.2布局
按照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含运动场)、隔离区、粪污处理区、无害化处理区进行布局,同时还要有放牧和发展的余地;各区之间界线分明;场区净道与污道分离、雨水沟与污水沟分离,互不交叉;场区周围筑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1.1.3圈舍建设
圈舍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双列式或单列式,要求舍内冬暖夏凉,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空气干燥,猪舍内的粪便经污道进入沼气池。猪舍种类及面积:无论饲养量大小,猪舍均要分种公猪舍、种母猪舍、仔猪舍、保育舍和育肥舍,每头种公猪占栏舍面积10m2,后备及空怀猪占2m2,妊娠母猪占4m2,哺乳母猪占8m2,保育仔猪占0.5m2,育肥猪占1m2。在圈舍外设运动场或放牧活动场,以便特种野猪每天能晒数小时太阳和运动。运动场护栏高度不能低于2m。
猪舍墙壁:用砖砌成墙,高度为2.2~2.8m,厚度为24cm;屋顶用彩钢瓦或石棉瓦;窗、门宽度南面为1.2~1.5m,高度为0.7~0.8m,窗台距地面的距离为1.1~1.3m。猪舍的门开在猪舍的两端,宽度与通道相等,高为2m左右,不设门槛;猪栏地面为水泥地面要做到坚实、稍有倾斜、不透水、不潮湿、不过分平滑、无缝隙,便于清扫消毒。隔墙(隔栏)高度:公猪舍为1.2~1.4m,母猪舍为1.0~1.1m,幼猪和育肥猪舍为0.8~1.0m。隔栏面应光滑,避免损伤猪体。一般条件下,隔栏宽为0.7~0.8m,高为1.2~1.3m。在栏内设置饲槽和铜制鸭嘴式饮水器,饲槽大多为长方形,多用砖砌,再用水泥砂浆抹光,槽底砌成U字形。单列式猪舍通道一般多设在靠北面墙的一边,宽度为1.2~1.5m;双列式猪舍通道多设在猪舍中间,宽度为1.5m,同时配套安装产床(保育箱)、通风、保温、降温等设施。通过完善相关设备、设施,推广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技术,改善特种野猪生长环境,实现设备、设施标准化,确保特种野猪群健康发展。
1.2选育、繁殖规范化
1.2.1种公猪标准
两眼有神,反应敏捷,食欲正常,背毛有光泽,四肢后高前低,睾丸对称整齐,附睾形态正常。
1.2.2种母猪标准
多采用纯种野公猪(♂)与杜洛克猪(♀)级进杂交生产优良杂交母猪。种母猪标准:皮毛呈灰黄褐色或棕灰黑色,嘴尖脸长,耳小向前上方直立,颈略细长,颈与头、肩衔接良好,四肢结实,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护仔性强,乳头6对以上,排列整齐均匀。并且血缘清晰,祖先产仔7头以上,哺乳强,无产畸形、木乃伊和死胎。
1.2.3配种适宜时间
野公猪初配年龄为12~13月龄,体重为60~70kg,利用年限为5~6岁;种母猪初配年龄为8~10月龄,体重为60~70kg。仔猪断奶后6~16d发情配种,适时配种时间:出现发情症状后24h进行第1次配种,第1次配种18~24h后再进行第2次配种。
1.3饲料调配合理化
1.3.2精饲料配方及日粮组成
种公猪精饲料配方:玉米50%,豆粕15%,麸皮17%,米糠10%,鱼粉3%,种公猪预混料5%;日粮组成:精饲料70%,青饲料(优质牧草、红薯、南瓜、菜类、胡萝卜等)30%。母猪精饲料配方:玉米50%,豆粕18%,麸皮15%,米糠12%,母猪预混料5%;日粮组成:精饲料60%,青饲料40%。
仔猪精饲料配方:玉米53%,豆粕10%,麸皮15%,米糠12%,鱼粉5%,仔猪预混料5%;日粮组成:精饲料70%,青饲料30%。育肥猪精饲料配方:玉米52%,豆粕16%,麸皮15%,米糠12%,育肥猪预混料5%;日粮组成:精饲料70%,青饲料30%。
1.4饲养管理科学化
1.4.1种公猪
单圈饲养,最适宜温度为17~21℃,圈舍临界温度为8~30℃,湿度为60%左右,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卫生,定期清洗消毒;成年公猪每天饲喂饲料2.2~2.8kg,自由饮水,饲养标准为不肥不瘦,体质健壮,性欲旺盛。配种旺季,饲料中要加喂青绿饲料或胡萝卜,有条件的增喂1枚鸡蛋;每天配种1~2次,连续配种4~5d后休息1d;每周运动2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不能少于4h,运动距离不能少于1.5km;1~2d擦拭猪体1次,保持猪体清洁。
1.4.2种母猪
配种前15d至配种结束,在原日粮基础上多喂一些能量饲料,如玉米、麦麸等,配种结束后恢复原基础日粮。过瘦的母猪在断奶后也实行短期优饲适时配种,对膘情好的母猪,断奶前3d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以利于收奶,避免乳房炎的发生;要防止妊娠母猪过肥,做好保胎工作。一般每天给料量为2.5~3.0kg,自动饮水;不喂冰冻、发霉饲料;哺乳和产后母猪切实加强保温、接产、哺乳等护理工作,产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5~30℃,最低不能低于23℃。做到舍内空气流畅且新鲜,保持卫生,防止潮湿,保持干燥。
1.4.3仔猪
保持初生仔猪产房干燥、清洁卫生,做好保温工作。1~7日龄舍内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8~30日龄舍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40日龄以上舍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即可,湿度为55%~60%。仔猪适时补饲与断奶重点抓三食,即乳食、开食、旺食,过三关,即初生、补饲、断奶。仔猪出生后3~5h内接产员帮助其吃上初乳,3日龄和15日龄注射2次牲血素补铁,2~3日龄帮助其固定乳头,弱前强后,过好初生乳食关。7~10d后开始补料,每天进行3~5次;开食后,仔猪饲料采用乳猪专用料,每天饲喂5~6次,饲喂量为0.05kg左右,供给充足饮水。30日龄断奶,断奶时留仔移母,控制好仔猪采食量,少吃多餐,逐渐适应,过好旺食断奶关,同时转大留小,在原圈舍饲养乳猪3~5d,减少应激的发生,同窝转到保育舍,舍内温度保持在20~25℃,每天饲喂5~7次,每次不能吃得过饱,同时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有机酸等可使仔猪饲料更加完备,增强补饲效果。
1.4.4生长肥育猪
为确保特种野猪独特的野味。一是“前敞后限,一料到底”,即按照猪的营养需要和随着猪体重的增加给料,其精料投喂标准为:体重为20~35kg时,按照体重5%投料;体重为35~60kg时,按照体重4.0%~4.5%投料;体重为60~90kg时,按照体重3%~4%投料。二是“以质控饲,防止大小仔猪吃料不均”,即在育肥猪后期饲料中添加15%~20%稻草、玉米秸秆等粗饲料,以降低饲料的营养浓度,获得与“以量控饲”相同的效果。三是围栏放养,提高肉质品味,特种野猪建设围栏,在育肥后期开展围栏放养,既大大降低饲养成本,还能减少污染,提高瘦肉率,降低肉质水分,创天然绿色食品。
1.5种草养殖生态化
为了满足特种野猪对天然饲料的需要,充分利用果园及空地种草、种菜,降低生产成本。种草要多样化,根据季节种植3~4种饲草,要错开各种饲草的种植期,保证饲草供应均衡。可积极推广种植串叶松香草、黑麦草、菊苣、籽粒苋等优质牧草,牧草刈割后用牧草切碎机切成10cm左右,直接饲喂,也可用打浆机将草打成草浆,拌料饲喂仔猪,1亩(1亩≈667m2)草可供9~10头特种野猪食用,既节省大量的粮食,又降低饲养成本,同时也使特种野猪肉变得细腻鲜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养殖业发展同步建设。
1.6疫病防治程序化
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每周用消毒灵、消毒威、异酸氰氨等消毒剂消毒3~4次,每周对周围环境消毒2次;定期驱虫,怀孕母猪于产前20~30d用抗寄生虫药1次,配种前再用药1次。公猪每年至少用药2次,但感染严重的养殖场,每年应用药4~6次;仔猪20日龄用药1次,80~90日龄用药1次;后备母猪配种前用药1次,新买小猪驱虫2次,间隔10~14d。加强疫病防治,通过疫病监测,规范制订免疫程序(见表2),可有效降低特种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7粪便处理无害化推行

猪-沼-草(菜、果)生态养殖模式,种植高产优质牧草作为特种野猪的主要饲料,满足全年的饲草均衡供应。配套建设沼气池,沼气可烧水、煮饭、照明,减少养殖场用电能源,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将猪粪收集起来,通过发酵处理,制作成有机肥,作为牧草地的肥料,为牧草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猪舍的尿液和污水排入沼气池,生产沼气形成沼液、沼渣,用于养殖场种草及周边的蔬菜基地、果园基地施肥,为蔬菜、牧草、果树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并使污水得以处理,既减少农药残留,又保证蔬菜、牧草、果品的安全性,形成了种养相结合与粪便处理无害化的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2养殖效果
2.1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
3个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运用“七化”高效养殖技术后,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充分利用了优质牧草、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育肥1头特种野猪比实施前减少生产投入45元,降低了饲养成本。受胎率达到96.8%,比实施前提高7.7%;年产胎数达2.04胎,比实施前提高2%;平均窝产仔数达9.4头,比实施前提高2.6头;仔猪成活率达96.7%,比实施前提高7.3%;出栏肥猪平均个体重为82.7kg,比实施前提高13.9%;实现产值3868.53万元,其中新增产值365.8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2肉质优良
经过对特种野猪、江口萝卜猪和外三元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检测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特种野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高,分别为73.47%、67.00%;胆固醇、粗脂肪和脂率低,分别为420.80mg/kg、1.47%、13.19%,分别是外三元猪肉的72.93%、62.82%、35.59%,分别是江口萝卜猪肉的74.28%、43.62%、66.38%。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每百克脂肪酸中分别含8.27g、1.29g,分别是外三元猪肉的2.35倍、5.86倍,分别是江口萝卜猪肉的2.58倍、3.39倍。与传统养殖的特种野相比,其屠宰率、瘦肉率分别提高1.17%、2.40%。


3小结
通过运用特种野猪圈舍建造、选育与繁殖、饲养管理、饲料调配、免疫程序等技术,规范了特种野猪生产技术,从试验结果看,各项生产指标均比原生产水平有大幅度提高。集成的特种野猪“七化”养殖技术,初步形成了《贵州省特种野猪饲养技术规程》,得到贵州省有关专家高度评价,2013年贵州省质监局已立项(黔质技监标函[2013]158号)下达实施,将呈报贵州省质监局,送有关专家审定,形成贵州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从养殖效益看,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养殖效益,还能保护环境和生态发展的生产优质特种野猪肉的生产方式,值得在山区推广应用。

上一篇: “发财猪”遇上“好猪料”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