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小反刍兽疫(pestepespetitsruminants.ppr)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pseudorinderpest)、肺肠炎(pneumointerytys)、口炎、肺肠炎复合症(stomatytys-pnekmotnteri-tiscomplex),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山羊和绵羊。本病1942年才首次在象牙海岸发生,前后在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有本病报道。1992年后,亚洲多个国家发生了本病。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在我国西南地区已发现了本病。
1发病与诊断
2014年1月上旬,禄劝县马鹿塘乡村民何某在禄劝屏山社区小龙潭村租房养羊,先从老家马鹿塘乡将本地山羊42只运到小龙潭村饲养。又于2月9日到团街镇牲畜市场随机从5个不明地区的畜主手中购买了21只山羊运回,并且和自家的42只山羊混养。到2月12日,发现羊群中有少量羊只出现食欲减退、咳嗽、流鼻涕的症状。2月13日,出现同样症状的羊只增多,达到总数的1/3。畜主认为山羊只是感冒,就到兽药店购买氟苯尼考和柴胡注射液进行治疗。到15日,疗效不明显,发病数量继续增加,先发病的咳嗽,流脓鼻液,口吐白沫,并伴有腹泻。16日,畜主请兽医去察看。经兽医检查后,初诊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改用林可霉素和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治疗。到了17日,1d内就死亡4只羊,体重在30kg左右。兽医对死亡羊只进行解剖,见肺部呈红灰色,胸膜变厚,胸腔积有大量黄色液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呈暗红色;心包膜有纤维素状沉积;胆管扩张;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腹腔积有血色液体;胃部充满气体;十二指肠见有红色。由于当时未意识到这是小反刍兽疫的症状,误诊为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肝片吸虫病混合感染。到3月上旬共计死了11只,其它的没有症状的30多只羊拉到市场上卖了,现剩下的15只情况大有好转。
3月27日,屏山社区地多村委会村民何某某找到笔者说:“前天买了1只种公羊,买回后发现羊只流浓鼻液,还有大量眼屎,并伴有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买了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治疗。”到了3月30日,畜主又来反映:“家里的羊被买来的羊传染上了,有十多只出现了咳嗽、流浓鼻液的症状,有的还拉肚子,我认为和小龙潭何某某家的羊是一样的病症,就按传染性胸膜肺炎和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4月2日,该畜主打电话说:“治疗没有效果,还死了2只。”于是笔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畜主家察看,发现整群40多只羊精神较差,还有一半呼吸系统有问题,眼流分泌物,出现眼结膜炎并伴有腹泻。解剖了1只死亡的羊,发现口腔糜烂,创面出血,肺部呈红灰色,胸腔有黄色积液,支气管、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呈暗红色,心包膜有纤维素状沉积,胆管扩张,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腹腔积有血色液体,胃部充满气体,十二指肠呈红色。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解剖情况,疑似小反刍兽疫,建议畜主向县畜牧兽疫总站报告。同时让畜主对羊只活动地方进行消毒,对病死的羊只进行深埋处理。县级有关部门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察看后,采集病料送省防控中心检验,结果确诊为小反刍兽疫。此时,周边县区也发生了本病,在禄劝县部分乡镇农户饲养的羊群中也出现了同种疫情。县级有关部门及时召开紧急会议,进行排查疑似病畜,并采样送检,发现阳性羊只数量不断增加。到4月中旬,全县共有5个乡镇、31个村委会、56个疫点发生疫情。县政府紧急出台了防治方案,在全县安排部署紧急防控措施,采用“封”、“堵”、“防”、“扑杀”等措施。到4月22日止,本病在全县得到有效控制,极大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
2分析与讨论
小反刍兽疫临床感染症状比较典型,发病较快,一般发病2~3d,体温高达41~42℃,并伴有口腔内膜充血。发病3~4d,口腔出现糜烂,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及舌部,病初有水样鼻液。3~4d后变成大量的黏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流脓性分泌物,出现结膜炎,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从发现病羊3~5d开始,整群羊就会出现同样症状,并开始有羊死亡。本病的特征就是发病快、死亡率高。剖检病变从口腔直到瘤网胃口。病变部位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小肠可见糜烂和出血,大肠出现斑马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有出血斑,肺部呈红灰色,胸腔积有黄色液体。有以上病变特征,就应按小反刍兽疫防控要求进行防控,并及时采集病料送检。
由于本病传入时间不长,基层兽医往往容易误诊,特别容易与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相互混淆,当羊群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变,口腔又出现炎症糜烂且又发病急、传染快时,要尽快采集病料送检确诊,以免造成疫情扩散,造成重大损失。
上一篇: 常熟市生猪养殖污染现状的调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