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随着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因农药残留而产生的各类事件也不断增多。尤其是饲料中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会严重影响国内农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饲料中农药残留问题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介绍了饲料中农药残留的污染途径,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措施。
1饲料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饲料中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其次是加工、储存等过程中的污染。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其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等在农作物、土壤、水体中的残留。其中,卫生学意义最大的是农药在食品与饲料中的残留。农药残效是指农药除在使用时直接作用于害虫、病菌发挥药效外,当其在环境中消失或降解以前,仍可能继续杀虫、杀菌,这种现象称为残效。农药残留毒性在人和畜禽体内的表现有2种: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畜禽产品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农药残留,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则会使其随着食品、饲料进入人、畜(禽)机体,从而导致其在机体内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和降低畜禽生产性能。近年来,我国各种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饲料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在农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控制农药残留,保证人畜安全、健康,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污染途径
2.1农药对饲用作物的直接污染
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经过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会残留在作物表皮,渗透到作物组织内部并输送到植物全株;另一部分则由于光照、自然降解、雨淋、高温蒸发、微生物分解和植物代谢等作用而逐渐被降解消失。但是,如果农药性能稳定,则会长期残留在植物可食部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禽)。渗透性强的农药不仅残留量大,污染程度也很大,可直达果实内层。如果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或用药间隔时间短,则产品残留量也会相应增大。
2.2饲用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在田间经常喷洒化学农药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由于某些农药及其代谢物的理化性质稳定,因此会使其在土壤中富集从而引起环境污染。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富集的后果,会致使农作物吸收残留农药,污染饲料,最终通过畜产品危害人类健康。作物从根部吸收或叶片代谢吸收空气中残留的药剂或使用被污染的水源灌溉作物,都会导致农药残留量增大。一些性质不稳定的农药,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多在环境与农作物中易于降解,时间只需数周至数月;而含砷、汞、铅、铜等农药的降解则需10~30年。农药残留性越大,在食品、饲料中残留的量也越大,对人、畜(禽)的危害性也越大。
2.3动物性饲料原料中的农药残留
动物性原料—骨粉、肉骨粉、鱼粉、水解羽毛粉等主要来源于动物自身,因此,要警惕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最终转入家畜体内,尤其是一些不易降解的农药如有机氯类等。
2.4其他来源
粮库或饲料仓库内一般会使用农药来防治害虫,若使用不当,就会使粮食或饲料中残留杀虫剂;饲料在运输过程中也会受到污染;含有农药的工业废水、废气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了农作物和牧草;拌过农药的种子被误作饲料饲喂畜禽或保管不当被畜禽偷食等事故性污染。
3控制措施
3.1加强管理力度,合理使用农药
打击违法使用禁用农药及限用农药的超范围使用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的监督力度,以保证畜产品生产安全。养殖户应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法规,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禁止利用农药毒杀鱼、虾、青蛙和有益的鸟兽等行为。改进农药性能,合理混用农药,如加入表面活性剂等。对症用药,正确掌握用药的关键期、最有效的施药方法和正确的施药量,减少浪费,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3.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
针对养殖户生产方式落后以及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等问题,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3.3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密度
加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工作力度,增加检测的密度,确保检测工作到位。
3.4加强科研力度,进行去污安全处理
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并积极推广使用该类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淘汰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对残留在农作物表面的农药可通过曝晒、清洗等方法去污处理,以减少农药残留污染。
总之,控制和降低农药残留对饲料的污染及其对农畜产品安全的危害不仅是农药生产、饲料生产、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部门共同面临的问题,也需要加强立法以及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饲料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农畜产品。
上一篇: 农户使用浓缩饲料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