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动物对纤维素的利用存在限制,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类。反刍动物之所以能够消化吸收纤维素含量高的秸杆类饲料,是因为其瘤胃中的细菌或原虫可以分泌纤维素酶,而其他动物因缺乏纤维素酶而难以消化纤维素含量高的饲料。因此有研究者利用外源添加纤维素酶来提高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利用。目前该方法已成为国内外营养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补充动物内源酶。添加纤维素酶可提高动物对粗纤维的利用率,同时可改善单胃动物消化道环境,使酸度增加,激活胃蛋白酶。
(2)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协同作用,可破坏植物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溶解出来,由淀粉酶和蛋白酶进一步降解,提高了养分的消化,同时也增加了非淀粉多糖的消化率和饲料原料的利用率。
(3)消除抗营养因子。果胶、半纤维素、β-葡聚糖和戊聚糖可部分溶解在水中,产生黏性,增加动物胃肠道内容物黏液,对内源酶而言是一种物理障碍,导致饲料中养分吸收率降低。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黏度,增加内源性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的接触面积,促进饲料消化(余东游和冯杰,2000)。
尹清强等(1992)报道,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6%和1.2%的纤维素复合酶,结果育肥猪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84%和21.85%,料肉比分别下降9.64%和12.50%,同时还观察到复合酶制剂可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Kee和Carlson(1985)给3周龄肉鸡饲喂0%、10%、20%的麸皮,同时20%麸皮组另设一组添加0.008%的纤维素酶,结果发现添加纤维素酶后肉鸡料肉比明显降低,同时纤维素酶释放了细胞壁中的营养物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如钙、磷、铁、锌和铜。但商品纤维素酶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酶的活力是否能达到商家所保证的范围;酶制剂在生产、储存、加工和消化道内是否能保证酶的稳定不失活;酶制剂的添加量、添加方式对动物作用效果的影响等。此外还需要考虑酶制剂的添加成本。
随着养殖业迅速的发展,饲料行业面临资源短缺的状况愈来愈突出。然而纤维素作为一种可更新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成功地开发这一资源作为饲料原料,减少当今饲料的短缺,减少人畜争粮的现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 畜禽动物对纤维素的利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