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丰富的粮食生产资源为生猪饲养提供了充沛的饲料资源,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畜牧业的标志性产业之一。生猪产业包括饲养、 流通、 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但是生猪流通量的多少、 流通环节的长短及通畅与否, 从微观来看, 关系到生猪生产者、 批发商、 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从宏观来看,关系到国家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对生猪流通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吉林省生猪流通现状
1.1吉林省生猪的流向
从吉林省的 3 个生猪生产优势区域来看,中部平原一直以生产生猪为主,但随着生猪产业规模的扩大, 生猪的主产区也在发生着变化, 生猪生产中心已逐渐向东西部地区转移。吉林省生猪的流向总体可以分为对内的市场销售和对外的出口 2 种,其中生猪调出的省份主要有: 浙江、 内蒙、 湖北、 北京、 天津、 山东等; 出口的主要地区有: 中国香港地区、 俄罗斯、 日本、 韩国等。
1.2吉林省生猪流通环节分析
生猪流通环节是指生猪在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流通环节[1]。目前, 吉林省生猪的生产与屠宰加工及销售一体化经营程度还比较低, 各环节社会化分工比较细, 其流通环节大致可分为生猪收购、 屠宰加工、 批发和零售等 4 个主要环节(图 1) 。
1.2.1生猪收购环节
在生猪收购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有生猪贩运商和生猪经纪人。生猪贩运商俗称“猪贩子” , 具体作用包括坐地收购、向外地贩运和搜集全国生猪价格信息 3 类。他们根据猪肉批发商的要求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生猪, 逐户调查猪源信息, 从生猪生产者手中购得生猪, 然后卖给屠宰加工企业, 并且负责两地间的生猪运输工作。近几年,生猪贩运商呈现出组织化、 公司化的趋势, 几个猪贩组成一个联合体, 控制某个区域的生猪货源, 从而垄断买方市场。生猪贩运商起到了沟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作用, 同时也节约了养殖户的市场交易成本。 养殖户通过猪贩的网络优势和对生猪的整合运输,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单位物流费用。对于猪肉批发商来说, 猪贩子则起到了节约交易费用的作用。生猪经纪人是指经常游走于乡村, 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猪源, 然后为猪贩子提供猪源信息的生猪收购中介, 一般采用 “市场+经纪人+农户” 的模式从事经纪活动。他们在联系农户, 寻找猪源的同时, 还提供装猪、 联系检疫等服务, 从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但在生猪交易的过程中, 经纪人仅仅扮演中介的角色[2]。生猪经纪人熟悉市场行情,一头连着封闭的养殖户,一头连着开放的市场,带动了农村的“市场流” 和 “资金流” , 有效促进了生猪的流通。
1.2.2生猪屠宰加工环节
生猪屠宰加工环节是把生猪变成猪肉的关键环节, 上连生猪养殖市场, 下连猪肉消费市场, 是把产品 (生猪) 变成商品 (猪肉) 的重要环节, 也是猪肉安全的重要保障。参与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的个体包括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和个体屠宰户。猪肉贩通过生猪交易市场, 从生猪养殖者手中购得生猪, 运输到具有定点屠宰资格的屠宰厂(场) ;或是生猪屠宰厂(场) 直接从小规模生猪养殖户手中收购生猪, 进行屠宰。大中型规模的生猪养殖厂 (场) 一般不通过生猪贩运商, 而是直接与屠宰企业联系, 通过自有车辆或是租用车辆方式将生猪运送到屠宰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赚取固定的加工费并代收各种税费,与生猪市场行情无关, 依靠行政垄断地位赚取稳定利润。
1.2.3猪肉批发环节
猪肉批发商和猪肉经纪人是猪肉批发环节的两个重要主体。猪肉批发商主要针对下游的农贸市场和机关、 学校、 团体等集团消费者, 分为一级批发商和二级批发商。猪肉一级批发商从定点屠宰企业购进白条猪批发给下游顾客, 包括猪肉二级批发商、 周边的农贸市场小摊贩和小超市,其中以猪肉二级批发商为主。猪肉二级批发商, 即零售 (分割) 大厅的商户, 从批发大厅购得白条猪后先进行分割后再销售,其客户包括机关、 企事业单位、 饭店等团体消费者及少量的周边农贸市场小摊贩和极少的个体消费者。猪肉经纪人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猪肉收购和运销的个人或合伙人。他们上连生产者,以确保自己的猪肉供应稳定; 下连客户群体, 以保证猪肉的销售市场稳定。猪肉经纪人通常是以订单形式进行猪肉收购, 其销售对象主要包括超级市场、 火锅店、 饭店、猪肉批发商等购买者。这种供货方式不需要签订合同, 但供货稳定及时, 价格低廉有竞争力。
1.2.4猪肉零售环节
猪肉的零售环节参与主体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销售主体: 一是早市、 农贸市场小摊贩。这是猪肉的主要销售渠道,由于这种零售业态经营成本大大低于超级市场和猪肉品牌连锁店, 具有分布广、 价格低廉的特点,所以是消费者直接获得猪肉的主要场所。一般每天能销售 1~2 头白条猪, 其货源主要来自于猪肉批发市场、 小型屠宰厂 (场) 等。二是超级市场、 便利店等。此类零售业态方便快捷, 卫生有保障, 通常是排酸冷鲜肉或真空包装猪肉制品, 其质量以及展示给顾客的方式远远好于前一种,虽然价格略偏高,但已经成为人们购买猪肉和猪肉深加工品的又一重要渠道,其货源一般是由少数固定的猪肉供应商提供[3]。 三是品牌肉品连锁店。 这种零售业态目前发展很快, 像华正、 双汇、 金锣、 雨润等大型的肉类加工企业,除了给超市提供货物和在超级市场设立专柜外,还在农贸市场、居民区等地区通过独资、 合资或加盟等形式开设品牌肉品连锁店, 提供冷鲜肉和加工产品。所出售的肉品都来自于大型屠宰加工企业, 质量好, 价格高。
图 1 显示了吉林省生猪流通环节,其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猪养殖者的类型。由图 1 看出, 生猪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环节比较繁杂;而大中型规模的生猪养殖厂 (场) 在流通环节上就可以减少一些。
2吉林省生猪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流通渠道少、 环节多、 成本高
对于散养及小规模生猪养殖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 在市场上基本处于弱势地位, 其生猪销售渠道主要通过以下 2 种方式: 第一, 自产自销, 即单独进入流通领域的方式, 流通规模小, 效率低, 造成时间、 人力、 财力的浪费, 而且在信息、 运输等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总之, 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比较困难, 增加了流通成本。第二, 生猪贩或生猪经纪人渠道进行运销。据了解, 目前 90%以上的生猪收购是通过此方式完成的。由于运输成本较高, 流通过程损耗严重, 中间商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润, 使得流通中介费用偏高, 这就加大了养殖户的交易成本,而且在生猪交易中必须符合定点屠宰、疾病防疫等方面的要求, 难以照搬蔬菜直供、 农超对接等模式。对消费者而言,生猪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中大都需要经历收购、 运输、 装卸、 冷冻、储存、 屠宰加工、 批发配送、 零售及相关服务等众多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极少。每经过一个节点, 就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各个环节都会形成一个交易价格, 中间商的层层分利, 使生猪产品的价格一直在增加, 可以说流通中经过的环节越多, 由生猪加工的产品价格就越高。在生猪产品流通过程中, 生猪与生猪加工产品的价格差由消费者来承担,而农民却获利最低。因此, 流通渠道和环节的多少、长短及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的高低。可见, 多渠道、 少环节、 安全高效、 流转顺畅、 经济便捷是生猪流通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2.2生猪流通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吉林省的大部分牲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薄弱,散、 小、 弱的特点突出, 而生猪流通市场主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资金不足等问题, 加上市场产销脱节, 增加了农户在生产和营销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降低了养殖积极性, 影响生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大多数养殖户是单独生产经营, 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 而且在生猪销售过程中常受猪贩子左右,自主经营能力和收集销售信息能力差。面对千变万化、 竞争激烈的市场, 分散、弱小的农户大都只能根据当年生猪的市场销售情况和价格情况来预测并决定下年的养殖数量。由于时间上的严重滞后性, 在价高时一哄而上, 价低时一哄而下, 从而造成下一个周期的供求失衡, 这些都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偏低,大大减弱了生猪养殖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3生猪流通频率不稳定
生猪流通频率是否稳定,主要看是否有稳定的供应, 其源头就是生猪养殖者。 他们对生猪的饲养往往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 在供不应求, 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会扩大饲养规模, 增加供应量, 那些生猪流通中的参与者为了赚得更多利润也变得更为活跃,其流通频率高; 反之, 流通频率则变得较低。随着人们猪肉需求量的增加,生猪养殖户也相应扩大了原有的饲养规模,增加出栏量以适应市场需求, 但由于他们对市场的价格波动缺乏预测, 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难以把握, 常常反应过度,盲目调节生产, 在生猪出栏时往往正处于价格低谷。这就直接导致了生猪供给量的大小波动不定,从而使得生猪流通频率不稳定。
2.4生猪定点屠宰存在漏洞
据调查, 吉林省目前县以上生猪屠宰厂 (场) 70个, 乡镇小型生猪屠宰点 271 个, 已换证企业 64 个,整改企业 6 个, 取缔合并生猪屠宰厂 (场) 12 个, 取缔乡镇屠宰厂 (场) 124 个, 换证完成率在全国排名前列。吉林省内的定点屠宰企业大多按区划分, 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多、 规模小、 落后产能比重大, 一些偏远地方屠宰技术水平偏低, 政府检察力度不严,私屠滥宰现象严重。个别生猪私宰场所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和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处于半机械化和手工屠宰状态。
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很多私宰肉根本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检验检疫环节, 猪肉品质难以得到保障,而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猪肉的质量和品质的,这不仅影响人们的饮食, 也扰乱了肉类市场的秩序。
3完善吉林省生猪流通环节的对策
3.1加强牲畜市场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制度。政府通过网络、 报纸、 电视、 广播等媒体, 及时准确地把各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行情传播给农户。二是要加强对生猪价格和疫情的监测。对生猪价格和疫情进行准确预报、 预测, 能有效地指导农民开展生产,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对市场信息不灵通而造成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生猪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牲畜市场信息化的建设能有效降低对养殖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提高他们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也能减少对国民经济运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3.2整改屠宰加工环节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是流通组织的核心,上联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户, 下联猪肉食品销售网络, 是生猪流通的 “战略环节” , 也是保障猪肉品质卫生安全的关键。政府要严格按照 《吉林省小型屠宰厂 (场)点临时许可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清理整治小、散、 乱的屠宰市场, 营造规范良性的屠宰经营环境,对于不符合 “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 和 “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生猪产品” 的, 将坚决取缔。政府应鼓励在生猪主产区设立大型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 在主销区发展具有分割、 配送功能的猪肉产品加工配送企业;规范生猪的屠宰加工、流通秩序, 减少个体屠宰户, 提高屠宰加工企业的集中度等措施。强化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农户、 开拓市场、 提升产业层次的龙头作用,形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猪精深加工产业群,完善生猪生产与屠宰加工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养殖、 加工、 销售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3打破生猪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 发展期货交易和网络销售等模式
为了规避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要打破生猪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要积极发展期货交易和网络销售等多种交易方式。生猪期货对于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套现保值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农民可以根据生猪期货市场的价格, 合理安排产量, 科学饲养, 从而降低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规避价格风险。猪肉加工企业可通过开展套现保值业务以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的稳定收益。开展生猪期货市场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 的新模式来引导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发展网络销售模式不仅交易成本低廉、交易互动性强, 而且也突破时空的限制, 足不出户就可观世界动态, 易于控制。
3.4完善生猪流通市场管理体系
建立网络畅通、 功能完善的生猪流通市场管理体系是提高生猪流通效率, 维护农户利益的必要途径。
3.4.1发展生猪保险
生猪保险的普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猪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普及业务,对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和生猪产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能繁母猪保险政策, 对于现存栏的能繁母猪, 要全面登记造册建档, 实行档案化管理, 使母猪伤亡赔付价与母猪市场价大致对等, 以便降低养猪户的养殖风险。
3.4.2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
生猪生产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了避免养殖风险,应该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其基金可通过政府拨付或是银行信贷补贴、社会集资等方式获得。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集中扶持那些规模化程度高、 集约化水平高的生猪养殖企业, 提高行业集中度, 这样能提高猪肉产业价格预警、 预测和调控, 能避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保证生猪产业向平
稳、 健康的方向发展。
3.4.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启动和有效协调生产力的各个环节, 不仅是生产领域中的问题, 也是整个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问题。要把生产力诸要素的经济潜力、 科技潜能进一步释放出来, 提高总的生产水平, 必须依靠社会化服务。因此, 要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疫病防治体系、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生猪生产检测和市场预警机制、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信息服务体系等, 强化服务功能、 服务手段、 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3.4.4加强生猪合作组织建设
加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猪农的合作是必然趋势。虽然吉林省的养猪合作经济组织、 生猪流通合作组织等组织机构发展较短, 而且大都还是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 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猪养殖技术的进步、 生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猪农收入增加的难题。在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通过资源的整合或是借助资本的力量, 把猪场和企业连接在一起, 鼓励支持生猪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这样能够提高生猪饲养者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能力, 降低生猪交易成本, 保证生猪市场的稳定供应,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上一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