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无名高热病的诊治与预防

猪无名高热病的诊治与预防

    猪无名高热病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或发绀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1 发病特点

1.1 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病程长,一般5~20d左右,病死率高。
1.2 发病猪无体重大小区别,哺 乳仔猪发病率较低。
1.3 抗菌、抗病毒药物医疗效果不佳,乱用药物的猪场死亡率更高。
1.4 散养猪和疫病防控观念淡薄,程序化免疫及疫病检测监测工作不到位的猪场发病率高。
1.5  猪场管理不严,门卫制度不健全,消毒制度不到位的高热病发病率高。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采食废绝,患猪皮肤发红或耳后边缘发绀、腹下、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红色斑块,呼吸急粗,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结膜潮红,口腔粘膜苍白发绀,部分病猪便秘粪干尿少色黄,部分病猪腹泻、拉稀、粪便腥臭。病程稍长的病猪,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之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亡。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3 剖检变化

    皮肤发红有出血点,黏膜浆膜有出血点,扁桃体肿大、出血,甚至溃疡,肺脏肿胀,出血,间质扩张,充满红色液体,胸腔有炎性渗出,心脏黏膜有出血点,脾脏边缘有梗死病灶,肝脏肿大,颜色变淡,呈土黄色、质脆,肾实质变性,包膜下有紫红色出血点,肾乳头,肾孟黏膜有出血点,淋巴结深红色、紫黑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纹状外观。

4 鉴别诊断

    猪瘟和伪狂犬的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大理石花纹,喉头与会咽软骨有出血点,心肌色暗,心冠脂肪出血,肺脏肿胀,有出血斑,肾脏肿大出血,脾脏边缘有坏死和梗死灶,口腔黏膜,回盲口有钮扣状溃疡灶,扁桃体坏死,牙龈出血,靡烂,脑水肿,肋软骨结合处形成骨垢线,主要以出血性败血病变化为特征。

    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变化、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呈土黄色。部分肺组织肿大呈肉样实变,丧失呼吸功能,部分肺体积缩小,表面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肺淤血、出血、脾头肿大变黑,肝脏黄染坏死,肾肿大,有白色坏死灶,胃黏膜出血、溃疡。

    感冒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变化、气管、支气管内有泡沫状黏液或淡黄色浓性黏液,肺衰竭、弹性降低,肝、脾肿大,个别肝脏出现灰色或黄色结节。胆汁浓稠,肾切面黄疸,全身黏膜,浆膜黄染,心肌衰竭,心包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苍白、肠黏膜出血。链球菌病变化,颈下、腹下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点,胸腔有大量黄色或混浊液体、心包积液、心肌柔软、色淡呈煮肉样。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粘连。脾脏肿大,呈灰红色或暗红色,质脆而软,边缘有出血梗死区,切面隆起,结构模糊,肝脏肿大、质硬、胆囊水肿,肾脏肿大,皮髓质界限不清,胃肠黏膜,浆膜散在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有时关节皮下胶样水肿。弓形虫病变化:皮肤紫斑,有出血点,肺水肿,肝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结盲肠有大片的溃疡坏死灶,通过化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从以上剖检变化,我们明显地看到猪无名高热病的发生和流行,往往是两种、三种甚至四、五种病微生物混合感染而致病,诊断与治疗难度大,容易造成大量生猪死亡现象。

5 治疗
    一般情况下无特殊治疗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降温,使用解热镇痛药物,预防感染,使用抗菌消炎和抗病毒药物。

6 预防措施

6.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若要购种猪必须从有资质和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场家购入。

6.2 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工作方针,对生猪进行程序化的免疫接种,定期监测免疫抗体水平。

6.3 定期消毒和预防保健性用药。对圈舍和周围环境,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药品交替使用,以防单一药品产生耐药性。平时做好药物保健,按照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进行药物预防保健。

6.4 加强生猪科学化饲养管理。按照猪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科学化饲养管理,保持干净卫生,通风换气条件良好,防寒防潮防暑降温,工作到位。

6.5 对患病猪做好隔离治疗工作,病死猪及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上一篇: 产蛋鸡瘫痪及其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