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布鲁杆菌病的防控

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布鲁杆菌病的防控

    奶牛布鲁氏菌病主要由牛种布氏杆菌(又称流产布氏杆菌)感染,引起流产、死胎、胎盘滞留、睾丸炎、腱鞘炎、关节炎等主要症状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和必须通报疫病,也是国际贸易中必检传染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布鲁氏菌特性

    布氏杆菌属分6个种19个型,我国奶牛主要流行的是牛种1、2或3型。牛布氏杆菌是需氧型,生长慢,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红色,是鉴别指标之一。本菌对光、热和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00℃立即死亡,0.5%洗必泰、消毒净或新洁尔灭5min内可杀死,而在牛奶中能存活10d到1年。

2 奶牛布鲁氏菌病主要症状

    布氏杆菌侵入机体局部定居,后进入淋巴结繁殖,再随血液循环侵入各脏器细胞内寄生。在怀孕子宫内布氏杆菌大量繁殖,导致子宫内胎盘化脓或50%,病变胎盘形成肉芽组织,也可引起奶牛胎衣不下,形成子宫内膜炎,炎症长期持续,病菌侵害卵巢,导致奶牛不孕。奶牛感染严重,可继发感染引起乳房炎。

3 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除消化道传播外,经生殖道、呼吸道、皮肤和眼结膜也可感染,其中母牛、成牛、病弱牛较易感,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传染源是隐性感染牛、流产物、排泄物、分泌物、公畜精液,被污染的饲草、水等。本病在老疫区呈散发状发病和流产,但空怀、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较多见。

4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常用的诊断技术有细菌学的培养、显微镜观察、染色、生化特性;血清学的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的PCR技术、DNA探针技术等。

5.1 不检测全免疫

    部分偏小的奶牛规模场,没有经济实力建单独的隔离舍,仍采取不检疫,不隔离,全群使用疫苗预防接种的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能减少或防止奶牛发生流产,但较难根除带菌病畜,牛群中免疫力低的奶牛容易感染发病。

5.2 定期检疫、隔离、淘汰病畜

    奶牛场布氏杆菌发病率低时,检疫阳性牛,扑杀淘汰;部分发病率高的奶牛场,阳性牛隔离饲养,并对所产犊牛喂消毒乳,防止新生犊牛布氏杆菌病的感染。

5.3 检疫、淘汰和免疫相结合

    在流行地区,为了降低奶牛流产,对奶牛检疫后,阳性牛淘汰、阴性牛免疫布氏杆菌疫苗,防止布氏杆菌病隐形感染导致流产。

6 奶牛规模场布鲁氏菌病防控与净化措施

    我国对奶牛布氏杆菌病采取以检疫、扑杀、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重点疫区的易感牛群接种疫苗,待临床病例逐渐减少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再实施群体和地域的净化。奶牛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需把好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奶牛布氏杆菌病潜伏期长,疫区发病零散,致死率低,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性,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要围绕三环节制定措施。

6.1 消灭传染源

6.1.1 首先要严把引种关,控制病原引入  规模奶牛场的引种直接决定该场动物疫病种类和未来疫病防控重点。王天齐等对某奶牛规模场连续调查,从不同行地区引入奶牛,直接混群饲养,布氏杆菌病阳性率由0.85%上升到5.89%。因此,新建奶牛场引进的所有奶牛不论有无产地检疫合格证,都严格执行30d隔离观察期,并对每头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检测阴性者才能混群饲养。此外,人工授精的精液又是布氏杆菌病的一种重要传染源,对奶牛精液时要做好检测,确保精液无布氏杆菌污染。

6.1.2 扑杀阳性奶牛 奶牛扑杀赔偿金过低,奶牛场极力逃避监测,隐瞒阳性牛,若发现布氏杆菌病阳性牛,畜主也不扑杀而是偷着出售,导致此病的难以净化。国家需立法强制病死动物的处理,完善扑杀补偿制度;养殖场要认识到出售阳性牛的责任,清楚其危害,主动配合阳性牛的扑杀。
6.1.3 无害化处理传染源  病死奶牛进行深埋处理,深埋覆盖土至少1.5m以上,对流产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泥土进行深埋或发酵,对不能发酵无用的物品进行焚烧。

6.2 切断传播途径

6.2.1 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奶牛规模场或园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繁殖方式,犊牛喂3~7d母乳后隔离,用健康乳或灭菌乳喂养,半年后进行布氏杆菌病检疫1次,间隔2月后再检疫1次,阴性牛混群,阳性牛扑杀,切断垂直传播,培养健康的成牛和后备奶牛。

6.2.2 加强消毒灭源  布氏杆菌对热和消毒药较敏感,严格执行日常消毒和紧急消毒制度。每年至少对场区、设施、用具、垫料、粪便等进行喷洒、火焰、熏蒸、浸泡和发酵等不同方式彻底消毒3~4次。人员和器具接触病牛或疑是病牛后,立即消毒,防治间接传播。此外,奶牛规模场或园区内严禁饲养其他布氏杆菌病易感动物,防止传染牛群,定期开展灭鼠、灭蚊工作有效控制传播媒介的传播。

6.3 保护易感动物

6.3.1 免疫与检测相结合  我国布氏杆菌病疫苗主要采用S2和M15疫苗,也有进口S19疫苗。通过喷雾、注射或口服免疫。口服免疫时将稀释好的疫苗用连续注射器注入口中,确保免疫剂量和免疫质量。我国在疫区实行免疫预防为主,成年母牛配种前免疫1次,新生犊牛6月后先检后免,阳性犊牛扑杀,免疫牛群每年免疫1次。新建或净化的奶牛规模场和园区实行不免只检的办法,直接扑杀阳性牛,隔离检疫同群,直到连续两次检测无阳性,才可混群。

6.3.2 做好隔离与治疗  奶牛场饲养人员和兽医人员要每天观察牛群的采食量,运动情况,特别关注怀孕牛精神状况、阴道颜色和分泌物,并做好相应记录,发现异常尽早采取隔离观察,采样送检。若发现特征性症状,立即隔离疑似病牛,观察同群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3.3 加强饲养管理  随着我国奶业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出台,奶牛养殖不仅仅是要合理供给全价饲料,更重要是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奶牛的抵抗力,减少用药。奶牛规模场和园区要围绕三环节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制度,让管理制度化,将引种关、检疫关、消毒关、无害化处理关都用制度来规范,不以人的主观性而打折扣,形成一套综合性的防控网络体系,才能做到层层切断病原,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上一篇: 家畜中暑的辩证施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