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肉鸡养殖技术
肉鸡养殖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对温度、湿度、光照、密度等都有基本的规定。温度要求:1~3日龄为34~35℃,4~7日龄为32~33℃,7日龄后每周降2~3℃,直到20℃为止。在实际生产中,关键是看鸡施温,以舍内雏鸡散开、三五成群呈舒适活泼状态为宜。如雏鸡靠近热源扎堆,站立不卧,身体发抖,采食减少,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则为温度过低;如远离热源,张口气喘,饮水频繁,采食量减少则为温度过高。鸡舍内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要求第1周相对湿度70%~75%,第2周下降65%,从第3周开始尽量保持在55%~65%。注意鸡群的密度,根据品种、季节、性别、鸡舍结构、通风条件和饲养方式灵活掌握,通常1~2周每平方30~40只,3~4周25~30只,随日龄增加适当调整。光照时间:延长光照时间是为了延长肉鸡采食时间,促进生长,一般情况下可采取每天22h光照、2h关灯的方法,可将第2周的光照改为12~14h,第3周16~18h,以后再恢复22h,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
2肉鸡养殖经验
不少养殖户看起来规模很大,动者上万只饲养,养殖的时间也不下十余年,但让他谈起经验却没有,养殖过程中不记录,小鸡什么时间进的,死亡多少,吃多少料,鸡有多重,每批鸡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才行。根据当地实际养殖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不要盲目套用书本的免疫程序,也不要盲目跟从其他养殖户的免疫程序。不能只是要求稀里糊涂的养殖,鸡哪个时期用什么疫苗,哪个时期用什么药物预防,每批鸡下来后都有详细的记录,赔钱赔在哪里,是鸡苗出了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下一棚不要出现相同错误才是。赚钱的时候,总结经验,争取下一棚也养殖成功。
3养殖环境
有这样一种现象,养鸡户在一个新地方刚开始起步时,很少进行消毒,有的甚至不防疫也没有大问题,等到一年以后,尤其是养殖小区,无论如何进行防疫和消毒,总是疫病不断。归根结底,是养殖环境已受污染,尽管采取了加强消毒、注射油苗等综合防治措施,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和肾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场,甚至鸡场已闲置半年以上,等到再进鸡时,鸡群仍然能够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由此可见病毒在鸡场中的存活时间很长。
4养殖中的药物
部分养殖户不注重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饲养环境的改善,只是一味的用药,从进鸡到出栏停药的天数寥寥无几,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细菌病用药,病毒病仍然用药,一天不用药心里就感到不踏实,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使鸡体内药残大大增加,无疑给人类的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增加了细菌的抗药性,无论对鸡群还是对人类的疾病治疗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固然和部分养殖户的认识水平和狭隘的思想意识有关,但是个别兽医见利忘义的道德观念和部分兽药厂家对治疗范围、疗效夸大其词的宣传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5鸡苗
有的养殖户为了贪图鸡苗便宜,从很远的地方进鸡苗,有的鸡苗甚至是空运来的,经过长途运输、几次装卸,有的鸡苗感冒了,从一进栏就饮感冒药,抵抗力降低,自然养殖的成功率就很低。特别是冬天,鸡苗捂的严实,长途运输,经过时间较长,鸡苗脱水,进栏后鸡苗饮水快且多,造成鸡苗感冒。小鸡苗场的鸡苗,虽然便宜,但种鸡的免疫管理往往不规范,造成鸡苗带菌带毒现象时有发生,养鸡的风险也就增加了许多。建议养殖户一定要从正规大场购进好的鸡苗,好的鸡苗意味着养殖成功了一半。
6免疫
许多养鸡户给鸡接种疫苗后鸡群仍然有发病现象,这是免疫失败造成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免疫失败原因,供养鸡户参考。
6.1潜伏期
在接种疫苗时有的鸡已进入疾病的潜伏期,体内已潜伏有病原微生物,只是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此时接种疫苗容易失败。
6.2疫苗、疾病和某些药物方面的原因
鸡群虽然接种了疫苗,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又恰遇疫病流行从而引起发病。
①疫苗质量不高,保存不当,导致免疫效果不好。所以,应到正规经销商购买具有厂家名称、地址、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和使用方法等标注都齐全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要求保存,特别是保存温度非常重要;
②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炎或使用过中强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引起法氏囊萎缩,导致抵抗力下降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③免疫前后水槽或料槽中有消毒药残留或抗病毒药品、某些激素制剂、抗球虫药及磺胺类,均可导致免疫失败;
④免疫方法不当。如饮水法免疫,饮水量不能淹过鼻孔;
⑤饲料发霉变质,造成霉菌中毒,导致免疫失败或效果不佳等;
⑥疫苗使用不当,鸡产生抗体不足,造成免疫失败。
上一篇: 牛长途运输应激的综合预防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