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快大型肉禽早期缺硒性瘫痪的防治

快大型肉禽早期缺硒性瘫痪的防治

    肉禽育雏期瘫痪发病率不高,但很普遍,几乎所有养殖快大型肉禽的养殖场或多或少都存在。该病还表现为区域性,与我国的缺硒地带相吻合,如在东北地区发生较普遍。另外,也与饲喂不同厂家的饲料有一定的关系。快大型肉禽在育雏期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雏禽瘫痪问题,主要表现为7~20日龄期间,雏禽瘫痪、残雏增加、死淘率上升,体型较大、长得快的肉禽发生率高;其他日龄也有发生,但发病率低;常作为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一般很差或无效。根据作者多年临诊观察和验证,确诊为肉禽早期硒缺乏症。


1 临床症状
    雏禽质量很好,一周内育雏成活率很高,但随着日龄的增长,个别体型大、长得快的出现站立不稳、跌倒、接着瘫痪,且瘫痪雏禽数逐渐增多。高峰一般出现在10~20日龄,20日龄后逐渐减少。严重的特别是快大型肉鸭如樱桃谷肉鸭,有时每天瘫痪鸭增加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不同公司的雏禽发生率差异很大,有的育雏期残雏率、死淘率很高,而有的雏禽发生则较少。雏禽饲喂不同厂家的饲料,发病率、开始发病的时间、发病症状均不同。
    肉禽表现为站立不稳,翻滚,卧地不起,瘫痪,劈腿或腿两侧分开,跗关节着地行走,倒地后难以站立,羽毛松乱,翅下垂,骨骼变形,发育不良,部分伴有神经症状。单独于隔离栏内也难以养活,一般作淘汰处理。饮食欲基本正常,前期粪便正常,随着病程的延长,后期拉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部分因衰竭而死亡,部分可维持到出栏,但生长较缓慢。


2 病理变化
    雏禽胸腹部皮下有淡绿色胶胨样渗出物,小脑软化,心肌坏死;有的胸肌、心肌上有明显的白色坏死条纹,其他器官往往不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3 病因分析
    因为我国多数土壤中缺硒,从东北到西南有一个很大的缺硒带,这些地方生产的玉米等农作物严重缺硒,必须在畜禽饲料中额外添加。但由于硒的毒性、各厂所用饲料原料、原料的来源、购买预混料的厂家不同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添加量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快大型肉禽如肉鸡、肉鸭,由于前期生长快,尽管饲料中硒的添加量正常,也会出现因硒的相对不足影响雏禽早期生长,甚至在育雏期出现瘫痪和死亡。因此,常出现生长快、体型大的先发病,肉鸭比肉鸡发病率高、发病重。如果饲料中硒添加不够,则育雏前期瘫痪的发生率会很高。
    种禽在产蛋期间对硒的需要量较大,也会出现缺硒现象,但缺硒症状不明显。种禽缺硒主要表现为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下降,孵化期间死胚增多,孵化出来的雏禽在育雏期间瘫痪的发生率特别高。种禽缺硒导致种蛋缺硒,进而孵化出来的雏禽缺硒,虽然外观正常,但育雏前期很快出现缺硒症状,表现为瘫痪、残雏增加。不同公司的雏禽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与该公司的种禽在饲养期间特别是在产蛋期间是否缺硒有关。
     发病时间主要与种禽是否缺硒、雏禽饲料是否缺硒有关。种禽缺硒,雏禽出现缺硒症状早,雏禽料中不缺硒,则发病率不高,甚至发病症状不明显;雏禽料中缺硒,发病率高,发病症状明显;种禽不缺硒,雏禽料中缺硒,则发病推迟,因雏禽体内的硒可维持一段时间;雏禽料中不缺硒,可能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微,因为雏禽前期生长快,导致硒相对不足而引起,这种情况很快得到补偿。育雏后期由于生长速度减慢,饲料中硒的相对供应充足,发病率不断降低,最终停止发病。


4 防制措施
4.1 硒与VE联用
    由于硒与维生素E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因此,硒与维生素E联用比单独饲喂效果好。
4.2 雏禽补硒
    在开始饲养雏禽就应补充硒,虽然雏禽体内储存一定量的硒,但由于雏禽早期生长快,饲料中硒又显得相对不足,如供应不足,就会在一周左右出现缺硒症状。目前肉禽主要用颗粒料,用亚硒酸钠-VE预混剂拌料不易拌匀,且耗费大量人力。补充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乳剂,因无法与水混溶,不利于使用。但目前市场上已有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的微乳剂,俗称纳米乳,如硒维康,能与饮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可以通过饮水给予,方便使用。
4.3 育雏前期补硒
    雏禽育雏期极易发生缺硒,严重者出现瘫痪、死亡,轻者则生长不良。如投药后效果较为明显,瘫痪禽会逐渐减少,除少数瘫痪时间较长、骨骼已经严重变形的不能恢复外,大多能重新站立,生长良好。
经综合分析,肉禽育雏期出现的瘫痪,除少数为疾病、外伤感染外,大多数与缺硒有关。疾病引起的瘫痪往往不采食,甚至不饮水,而缺硒引起的瘫痪一般不影响食欲。

上一篇: 利用奶牛粪便规模化生产有机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