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场稳定生产技术初探

猪场稳定生产技术初探

一、“阳性”猪场稳定生产技术措施

    病原生态学及继承免疫学原理是我们研究制定“驯化、稳定”生产技术的理论基础,其主要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如下:
    实验室检测确定猪群感染状态→建立不同感染状态猪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稳态”系统→保持猪群微生物“稳态”系统动态稳定和猪场的正常生产。

    1.猪群感染状态的检测和确定。主要检测指标:单一感染还是复合感染?感染猪群结构、危害程度(临床发病/死亡多少、严重程度)、血清抗体水平。用免疫血清学方法(酶联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等)和分子生物技术PCR对猪群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感染状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2.建立不同感染状态猪群主要病原微生物“稳态”系统。

    (1)新感染猪场:隔离转移独立单元未感染猪群,分场饲养,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仍为阴性者出售或育肥屠宰,阳性猪只转入感染场;对其他圈舍所有猪只在控制主要继发感染、增强免疫机能的基础上,加快人工感染进程,快速实现猪群的全面“阳性化”。

    (2)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猪场:淘汰因感染已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严重病猪,检测猪群血清抗体水平差异状况,对部分阴性和血清抗体水平极低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不能转阳者淘汰,血清抗体转阳者并入猪群。


    (3)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猪场:检测猪群血清抗体水平差异状况,对个别阴性和血清抗体水平极低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一月后检测,血清抗体不能转阳者淘汰,血清抗体转阳者并入猪群。

    3.猪群微生物“稳态”系统的动态稳定和猪场稳定生产技术措施。

    (1)定期检测猪群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血清抗体水平,对抗体水平差异大的猪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或淘汰。

    (2)保持猪场繁殖种群的阳性率和抗体水平一致,对血清抗体转阴或抗体水平差异大的种猪进行隔离驯化适应,驯化后进入繁殖种群。

    (3)对新引进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血清抗体转阳的隔离驯化适应,驯化适应后再进入繁殖种群。

    (4)保持猪群的“继承免疫”:采取连续进出式管理和混群饲养方式,同时强化清洁、合理减少消毒次数,使猪群能持续温和地接触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和圆环病毒,并获得“继承免疫”。
    (5)制订科学免疫程序,加强对猪瘟、伪狂犬、喘气病、细小病毒的基础免疫,控制其他重大疫病发生。

(6)加强管理,消除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要减少抗生素用量、饲料重金属添加量和霉菌毒素含量;控制剪齿、断尾、阉割等强烈应激因素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二、运用效果

    自2011年3月起,我们陆续在宜宾五个规模猪场开始了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阳性猪场实现稳定生产”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实践,通过一年的运用实践和对技术方案的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主要针对中小规模猪场(以连续进出式生产管理为主)的稳定生产技术方案,并列入宜宾市2012年度重点科技项目进行推广运用。项目组直接指导实施技术运用的猪场10个,通过项目参与和协作单位指导运用的猪场有20个(项目推广主要针对发生过感染和临床病例、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猪场)。通过近两年的实施,30个参与项目的猪场有7个实现了生产稳定和生产成绩的大幅提高(增幅25%~40%)、17个实现了生产稳定和生产成绩的明显提升(增幅15%~20%),另外6个猪场主要由于技术运用不到位、生产管理不规范,综合防病的能力较差,因而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三、运用中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1.猪群感染状态的检测和确定是正确制订“稳定生产技术方案”的基础和关键。由于相关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作支撑,这成为普通中小猪场运用此项技术的难点。当地动物防疫部门的兽医实验室目前主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监测任务,尚无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开展较多社会化服务,而由于费用较高、服务不便、缺乏足够信任度等因素,多数猪场也不愿依赖商业化的检测机构,因此制约了此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2.“驯化和稳定”工作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驯化和稳定”工作对猪场的生产管理能力要求很高,有的猪场因经营困难,生产管理技术人力严重不足,因而“驯化”管理落实不好,自然无法实现“猪场微生物群落的稳态”,有的虽然做好了首期的“驯化”工作,但对后期的“稳定”维护工作疏于管理,也使猪场的“稳态”受到破坏,因而没能取得稳定、持续的效果。

上一篇: 应着力提升动物疫病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