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早期限饲在肉鸡生产中的研究与运用

早期限饲在肉鸡生产中的研究与运用

    现在肉仔鸡多采用自由采食,生长快、体型大,过快的生长带来了死亡率、代谢性疾病和骨骼疾病发病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1~3〕。大量研究表明早期限饲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4~6〕。早期限饲是在早期控制肉仔鸡采食量或营养物质的浓度,人为地从数量或质量上减少鸡的营养摄入量,包括质量限饲法、数量限饲法和时间限饲法3种类型。本文就早期限饲在肉仔鸡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综述。


1、早期限饲在肉仔鸡生产性能方面的应用
   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生产性能方面,肉仔鸡早期适度限饲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对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6~8〕。潘家强(2005)研究了在7~14日龄供给60%和80%的自由采食量对艾维茵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14日龄时限饲20%组体重较自由采食组下降7.5%,42日龄时与自由采食组无显著差异,但限饲40%组14日龄体重下降18%,42日龄体重显著小于自由采食组〔9〕。苏瑛等(1996)研究发现,肉仔鸡4~10日龄限饲25%后49日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10~16日龄限饲25%后49日龄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10~16日龄限饲35%组49日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同日龄限饲25%的组,与4~10日龄限饲25%组差异不显著;限饲肉仔鸡总体上饲料效率比较高,49日龄时料肉比显著降低〔10〕。Deaton(1995)于7~14日龄或8~16日龄用相当于对照组采食量60%、70%、80%和90%的饲料供给同期限饲组肉仔鸡,结果发现早期限饲显著降低了肉仔鸡在限饲阶段的体重,当恢复自由采食后,限饲组鸡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1〕。曹兵海等(2002)研究发现,在艾维茵商品代肉仔鸡孵化后第1、2、3周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2%、20%、18%和16%的日粮,前3周中的任何一周限饲后补偿生长均能提高腿肌和浅胸肌的重量,特别是在第2、3周使用16%~18%蛋白质日粮时增重幅度大于第1周。李玉欣等(2003)研究发现,早期低代谢能和低蛋白的限饲处理在限饲期均可显著降低肉仔鸡生长速度,但早期不同代谢能、蛋白限饲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并没有影响。耿照玉(1996)研究发现,在前三周给肉仔鸡喂中等营养水平日粮(ME:11.79MJ/kg,CP:20.6%),可提高肉仔鸡的饲料利用率及成活率,并对7周龄的体重无显著影响〔14〕。

2、早期限饲在肉仔鸡胴体品质方面的应用
  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影响肉仔鸡肉质,采用营养调控方法可改善肉仔鸡胴体品质〔15~19〕。薛剑等(2010)对8~14日龄肉仔鸡分别限饲自由采食量的10%、20%和30%,发现早期数量限饲对肉仔鸡的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随限饲强度的增强,肉鸡42、49日龄的胸肌率呈上升趋势,而腹脂率呈减少趋势〔20〕。Zubair等(1996)研究发现,肉仔鸡6~12日龄给予对照组50%的采食量在限饲期会降低体脂率,到42日龄时体脂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1〕。Nir等(1996)研究发现,限饲自由采食量的30%时除满足正常生理需要之外,还有剩余的有效能量用来沉积脂肪,而限饲自由采食量的50%时有效能量除了生理需要外,大部分转换成肌肉组织,提高肉品质〔22〕。李玥等(2006)发现,早期限饲阻碍了肉仔鸡肌纤维类型的转化,延缓了肌肉的发育及增重,早期营养缺乏可改变屠宰后的肉品质〔23〕。杨娟萍等(2007)发现,肉仔鸡10~20日龄分别给予自由采食量10%和20%的限饲处理并不影响肉仔鸡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样也不影响肉仔鸡43日龄腹脂沉积〔24〕。然而,占秀安等(2007)研究了早期(1~21日龄)长时间(4h/d)低强度营养限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发现早期限饲显著降低肉仔鸡21日龄腹脂率,而63日龄腹脂率却显著上升,支持营养限制导致肉仔鸡后期腹脂沉积增加的结论〔25〕。Lippens等(2000)同样发现,限饲后胴体脂肪含量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然而限饲却有使腹部脂肪沉积增加的趋势,并且限饲并没有改变肉仔鸡的肉质。能量和蛋白质均限制的饲粮肉仔鸡胴体重和胸肉产量呈线性下降〔26〕。以上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与限饲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限饲方法、限饲程度和肉仔鸡品种等因素各不同有关。


3、早期限饲在肉仔鸡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
  自由采食的饲养模式导致肉仔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腿病和猝死综合征等发病率上升,早期限制饲喂能够有效地降低肉仔鸡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潘家强等(2008)研究发现,无论是控制限饲持续的时间,还是控制限饲强度,早期限饲均能使肉仔鸡PHS的发病率降低,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明显〔27〕。黄有才等(2007)发现,早期限饲使肉仔鸡生长早期的体重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肉仔鸡的代谢率,缓解了机体的缺氧状态,从而减少肉仔鸡PHS的发病率〔28〕。Lippens等(2007)研究发现,早期限制饲喂可显著降低肉仔鸡的死亡率〔26〕。栗绍文等(2004)报道,早期限饲可降低肉仔鸡的心肌易颤性,从而降低肉仔鸡猝死综合征(SDS)的发病率〔29〕。牛竹叶等(2001)报道,6~12日龄限饲可以减少脂肪沉积,并且对肉仔鸡胴体产肉量及屠宰率等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当早期限饲达到一定强度时,能显著降低肉仔鸡腹脂量及腹脂率,并有助于降低腹水症和腿病的发生率〔30〕。


4、早期限饲在肉仔鸡免疫系统方面的应用
  早期限饲对肉仔鸡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报道并不多。潘家强等(2005)研究了肉仔鸡7~21日龄每天采食8h(时间从上午9:00到下午17:00)、7~14日龄每天采食8h、7~14日龄每天采食自由采食量的60%和80%的四种饲喂处理后,发现早期限饲处理对28日龄之前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影响显著,提高了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的相对重量,降低了肉仔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少量的营养缺乏可以增强肉仔鸡的免疫指标和对疾病的抵抗力〔31〕。Liwe等(2003)发现,早期限制饲喂可以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肉仔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抗病力〔32〕。Khajavi等(2003)应用流式细胞仪等技术,研究了早期限饲对肉仔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发现早期限饲可显著提高CD4+的百分比、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滴度,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33〕。Zulkkifi等(2003)研究早期限饲对机体抵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发现早期限饲显著降低了肉仔鸡运输时的血浆嗜异性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HLR)。Zulkkifi等(1993)发现,对肉仔鸡进行自由采食量40%的限饲可以提高机体对艾美尔球虫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绵羊红细胞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但这种免疫能力的提高只能维持在限饲后12~15d内〔35〕。


5、早期限饲在肉仔鸡消化系统方面的应用
  早期限饲的特点之一是改善饲料效率,而饲料效率的改善一般伴随着消化吸收系统的改变。曹兵海等(2002)研究了艾维茵商品代肉仔鸡孵化后第1、2、3周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2%、20%、18%和16%的日粮,发现56日龄肉鸡的肠道重量及其长度显著增加〔10,36〕。Rosebrough等(1989)研究了在肉仔鸡6~12日龄限饲规定能量水平的40%、60%和80%,发现肉仔鸡的肝脏和肠道重量显著增加,肠道重量在恢复正常饲料后7d内变轻,但在19日龄时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37〕。Susbilla等(1994)在肉仔鸡5~11日龄分别限饲自由采食量的50%和25%,发现限饲处理后肉仔鸡肠道重量显著大于自由采食组〔38〕。Zubair等(1994)在肉仔鸡511日龄限饲自由采食量的50%,发现限饲后嗉囔、肌胃、腺胃、胰脏及肝脏的重量显著增加〔39〕。苏瑛等(1996)还发现,肉仔鸡4~10日龄限饲自由采食量的25%、10~16日龄限饲自由采食量的25%和35%的三种限饲处理方式,在恢复自由采食后肉仔鸡消化器官的重量均无显著变化,虽然限饲组嗉囊、肌胃和小肠在恢复自由采食后出现了补偿生长,但各处理组之间消化器官的重量差异不显著。


6、早期限饲在肉仔鸡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了以上主要的研究内容外,早期限饲对肉仔鸡代谢周转系统、排泄量和经济效益等也有影响。李玉欣等(2003)研究了早期能量限饲或蛋白质限饲对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发现早期能量限饲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部分蛋白质转化为供能物质,氧化分解而降低了氮的利用率;蛋白质限饲降低了机体氨基酸用于氧化供能的比例而提高氮的利用率,能量限饲和蛋白质限饲均不影响肝脏的蛋白质周转率〔13〕。冯尚莲(2000)研究显示,肉仔鸡限饲不仅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还可降低粪尿的排泄量,尤以2周龄时投料量为对照组的60%较好,饲料在体内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有效地降低畜禽粪尿的过剩,减轻对环境的污染〔40〕。倪迎冬等(2011)发现对0~2周龄肉仔鸡采用隔日限饲处理,可显著降低2周龄肉仔鸡下丘脑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mRNA的转录水平〔41〕。黄有才等(2007)发现早期限饲能有效降低红细胞比容,但对心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28〕。孙素玲等(1995)发现肉仔鸡的早期限饲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降低了每千克增重所需的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42〕。


7、小结与展望
  自从早期限饲技术在第十五届世界养禽代表大会上提出以来,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学者们对肉仔鸡采用不同的限饲方法和不同程度的限饲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正是因为如此,到现在还没有确定出一套最佳的限饲方案。因此,在今后肉仔鸡早期限饲技术的研究中,一方面要考虑能达到有效降低腹脂沉积率、改善胴体品质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权衡限饲技术对肉仔鸡生长速度的影响程度。相信随着人们对早期限饲技术的深入和生产技术的成熟,其必将在肉仔鸡生产中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 公猪站管理和精液处理关键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