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回肠炎是猪常见的一种消耗性疾病,又名猪增生性肠炎(PPE) 。生长猪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体重减轻和腹泻。育肥猪或种猪可能会受到更为急性的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的影响。增生性肠炎包括了一组具有相似发病机制的疾病,包括坏死性肠炎(NE) 、节段性回肠炎(RI) 、PHE 以及猪肠腺瘤病(PAI)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远端小肠和近端大肠的黏膜增厚。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肠隐窝细胞增殖,杯状细胞减少。有关增生性肠炎(PE)的特征性和组织学病变的报道最早见于 1931 年。当时的报道称北美的断乳仔猪中发生了增生性肠炎。在之后的 40 年中,陆续有欧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美洲相继报道了猪发生增生性肠炎。不过,直到 1973 年才有研究报道称在增生的病变中存在一种细胞内寄生菌。确定这种细菌性病原是胞内劳森菌则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各种日龄的猪以及各种不同生产模式下饲养的猪都会受到增生性肠炎的影响。不过,防控增生性肠炎主要考虑的是生长猪和育肥猪。抗生素已被普遍用于治疗或预防猪增生性肠炎。目前尚未有研究称胞内劳森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1 回肠炎的流行与传播
增生性肠炎或胞内劳森菌感染的流行率的大小可能跟所采用的诊断方法有关。屠宰前进行大体病变的观察,一般有5%~20% 的猪只患猪增生性肠炎。不过,屠宰时的检查很明显低估了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调查研究显示,猪增生性肠炎在猪群中的临床发病率达 30%~56%。不过,对猪只进行血清学调查研究则显示,育肥猪的感染率在 80% 以上,甚至100%。与此相反的是,采用 PCR 的方法检查粪便中劳森菌的 DNA 感染结果是在 4.5%~45%。早期隔离断乳的仔猪可能在断乳前就从感染母猪上接触到胞内劳森菌,也有可能从环境和其他动物、鸟类或昆虫接触后感染到胞内劳森菌。此外,将不同猪舍的猪只混合饲养或者引进新的猪只后引起猪增生性肠炎暴发的病例在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自然暴发病例中都有观察到。患有增生性肠炎的猪能够向外排出大量的胞内劳森菌。易感猪很容易通过摄入污染胞内劳森菌的粪便而患增生性肠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频繁引入新的猪只和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是发生增生性肠炎的重要风险因素。粪便中检测到胞内劳森菌一般跟猪表现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同时出现。不过,在有些人工感染实验中,临床症状消失后,猪只仍然向外排菌。这也说明,部分猪只可以作为胞内劳森菌携带者的形式存在。研究者在有增生性肠炎临床症状的猪的扁桃体中能够发现胞内劳森菌的存在。自然感染胞内劳森菌后恢复的猪只不会继续向外排菌。恢复期的猪只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治疗后一般不会向外排菌,也不会将感染传播给易感猪。与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200?mg/kg)或土霉素 (400?mg/kg)相比,饲料中添加金霉素 (400?mg/kg) 能够更快地终止猪只向外排菌。
在哺乳仔猪的粪便中检测到胞内劳森菌,证明母猪可能是仔猪的感染源。不过,胞内劳森菌的抗体要从 3~6 周龄的仔猪中才能检测到,而增生性肠炎的临床发病通常出现在 6 周龄以上的仔猪。因此,仔猪可能受到了母猪初乳中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的保护,后期则受到了乳汁中分泌的 IgA 保护。4 周龄以上的断乳仔猪会对胞内劳森菌变得易感。也就是说这种被动的免疫保护作用在断奶后并不能持久。分娩时没有胞内劳森菌抗体存在的母猪对哺乳仔猪只能起到部分保护作用。
除了猪只之间的相互传染或者摄入了污染的粪便之外,胞内劳森菌感染还存在其他传播方式。很多家畜和野生动物能够感染胞内劳森菌,鸟类、昆虫、啮齿动物和野猪是最大的风险传播宿主。实验小鼠和大鼠在使用猪源胞内劳森菌进行人工感染之后,引发了持久的免疫应答,出现了盲肠和结肠病变。此外,有报道称,在增生性肠炎流行的猪场所捕获的野鼠的肠道组织中检测到了胞内劳森菌的 DNA。野生鼠类是猪场的胞内劳森菌重要储存宿主,易感猪只摄入1?g 污染胞内劳森菌的鼠类粪便就有可能引起增生性肠炎的流行和传播。
有关鸟类感染胞内劳森菌的报道目前仅限于平胸鸟类,如鸵鸟和鸸鹋。这些鸟类一般不会出现在猪场,因此并不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猪场常见的野生鸟类主要是麻雀,不过对麻雀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发现,胞内劳森菌未能在麻雀体内定植,也没有发现麻雀发病。
2 回肠炎的诊断
早期对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在屠宰场进行大体病变观察或者进一步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后来研制出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但是作为诊断不应只局限于屠宰时进行,因此需要有多种宰前诊断方法。起初,有学者从患有增生性肠炎的猪的组织中提取胞内劳森菌的蛋白作为抗原,用作 ELISA 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T) ,这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针对胞内劳森菌的血清 IgG。胞内劳森菌培养的成功使得 ELISA 和 IFAT 有了进一步发展。通过使用纯化的胞内劳森菌的外膜蛋白或脂多糖作为抗原,能够建立更为敏感的抗体检测方法。不过这些方法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的研究层面。
在德国,目前已有一种商业化的 ELISA 试剂盒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胞内劳森菌 IgG。这是一种采用了阻断 ELISA 方法的试剂盒,能够确定胞内劳森菌感染的时间和流行率。这种阻断ELISA 的敏感性为 72%~90.5%,特异性在 83%~93%。在感染 21?d 之后,各种临床症状已经出现时才能检测到胞内劳森菌抗体,所以,血清学检测可以作为先前感染的指示。此外,用于检测胞内劳森菌的特异性?IgA 和?IgM 的 IFAT 和?ELISA方法也已有报道,这些方法将有助于了解疫苗免疫的效果。DNA 的诊断测定方法例如杂交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并不依赖于胞内劳森菌的培养。胞内劳森菌较短的 DNA 片段经过克隆后可以用于制备杂交探针,用于检测粪便中的胞内劳森菌 DNA。不久,又有 PCR 检测胞内劳森菌 DNA 的方法的报道。由于胞内劳森菌排毒时间较短(不超过 3 周) ,加上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这并不适合用于监测猪群中胞内劳森菌感染情况,一般用于有腹泻症状的猪只的检测。此外, PCR 并不能区分粪便中的胞内劳森菌是否有活性,所以,从粪便中检测到胞内劳森菌并不能说明猪只正感染着强细菌,检测到胞内劳森菌 DNA 也并不能说明该细菌就是引起腹泻的原因。能同时检测出胞内劳森菌和短螺菌等其他病原菌的多重 PCR 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对腹泻的原因进行诊断。近些年,用于检测胞内劳森菌的实时定量 PCR 也已有报道,采用这种方法诊断将更有助于增生性肠炎的防控。
3 回肠炎的防控
跟其他疾病一样,回肠炎的防控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单一的疫苗或药物控制都会导致本病的反复发生。后备种猪可能是病原携带者,因此必须到增生性肠炎阴性场引进种猪。引进的种猪要隔离 45?d 以上,经检查确认无特定病原后才能混群饲养。产房、保育舍、生长育肥舍应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避免猪舍内存留的病原体传代 ; 饲养员在相互独立的生产线上工作,不相互串联 ; 兽医和饲养人员管好自己的衣帽鞋靴,工作时不要全场走动,进猪舍前要踩踏猪舍外的消毒池。
上一篇: 母猪怀孕后期水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