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当前母猪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较多:普遍发情不明显、不发情或延后发情,管理人员很难在发情时准确把握母猪静立反应时机,以至于相当多的后备母猪不得不在表现发情时立即进行配种;胎儿的初生重越来越大,但其活力不断下降,出生后1~3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较多,特别是第1胎母猪生产的仔猪;母猪延期分娩或过期分娩现象加剧,预产期退后3~5h再分娩;产程普遍延长,一般产程在5~6h甚至更长;产后恶露不尽、感染现象加剧等。以上问题主要与母猪的饲养管理有关,现对母猪饲养管理的关键问题作分析叙述。
1 关于母猪选美多于选种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核心种猪场咨询笔者:他们卖出去的种猪,市场反应都很好,即发情正常、配种率和分娩率高、窝产仔数也比较多,但他们自己留下的种猪表现相对却较差,发情、配种和产仔都不太正常,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选种就是选肚子”,选留种猪时一定要选留一窝中肚子大、食欲旺盛的,或者说可考虑参照我国土猪的体型进行选留,究其原因,土猪选种可称得上“自然育种”,而自然育种法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其结果就是食欲特别旺盛、抵抗力特别强和繁殖性能特别高的母猪才能存活下来。土母猪的体型是最适应中国自然环境的母猪,笔者认为“人工育种”不能偏离“自然育种法则”。
2 关于母猪营养水平过高的问题
现在母猪的饲养管理在进行一场“营养竞赛”,饲料的营养水平越来越高,其结果是饲料营养浓度提高但体积下降、能量水平和粗蛋白水平太高及母猪普遍表现采食量下降。笔者将猪场普遍出现的这些现象称为“三废潴留”,这是母猪繁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我们可以观察到第1胎母猪产程最长(大部分集中在4~6h或更长),普遍认为胎儿初生重低于0.8kg 的仔猪即为弱仔。其实不然,临床上普遍观察到分娩时发生死亡的仔猪不是初生重小的仔猪,而往往是初生重比较大的仔猪。笔者提出“胎儿初生重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第1胎母猪胎儿的初生重一定要比经产母猪的低”的控制原则。据此,理想状态下第1胎母猪胎儿初生重控制在1.3kg 左右,经产母猪控制在1.5kg 左右。
3 关于母猪分娩护理的问题
由于“三废潴留”会引发母猪脏腑机能损伤和饲料营养水平普遍提高,母猪普遍出现延期分娩或过期分娩、产程过长现象,因此,母猪护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生产管理上对母猪的分娩护理比较粗糙,猪场普遍采用缩宫素或掏猪等方式助产,这些方法对胎儿个体小的母猪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胎儿个体较大的母猪则完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缩宫素易引起母猪子宫、产道的痉挛性收缩,极易造成胎儿在子宫和产道内被过度挤压,使出生胎儿发生机械性损伤、缺氧和活力下降,还易造成部分胎儿滞留子宫。
4 关于母猪泌乳不足的问题
随着母猪的妊娠发生、发展和胚胎的生长发育,妊娠75~95d是乳腺发育高峰期,妊娠95~114d是胎儿发育的高峰期,因而,妊娠后期的管理目标是确保母猪身体健康、乳腺发育良好和胎儿活力高。
现在母猪生产管理上诸多工作都与母猪奶水不足息息相关:如仔猪剪牙,专家提议只要奶水充足完全可以不剪牙齿。再比如教槽料的使用,猪场非常重视教槽料的选择和使用,其实“母乳是最好的教槽料”,只要母猪奶水充足,可以不太在意教槽料的使用,在哺乳期教会仔猪正常吃料即可。
上一篇: 农业部畜牧司监测处处长辛国昌调研商丘畜牧业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