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杨绍荣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病原
猪蛔虫病的病原是蛔虫科的猪蛔虫, 寄生于猪的小肠中, 是一种粉红稍带淡黄色大型线虫。虫体呈中间稍粗, 两端较细的园柱形, 头端有三个唇片,呈 “品” 字形排列。雄虫长 15~25cm, 雌虫长 25~40cm, 蛔虫卵污染土壤十分普遍, 虫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熟侵袭性卵。
2、流行病学
猪迴虫病流行甚广, 特别是仔猪感染高, 几乎到处都有, 主要原因是猪蛔虫生活史简单, 繁殖力强,产卵数多, 卵对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一条雌虫一昼夜可产卵 10~20 万个。由于蛔虫产卵多, 卵又具有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强大的抵抗力。所以在我国农村散养户猪舍、 放牧地区受虫卵的污染十分普遍, 猪群当中的感染率高达 5 成, 往往构成猪蛔虫病感染和流行的疫源地。其次猪蛔虫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有关系, 在饲养管理不良, 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 营养缺乏, 特别是饲料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 2~6 个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感染蛔虫, 当猪遭受感染后, 幼虫会迅速入侵其体内活动, 对猪的各个器官组织造成损害, 特别是损害猪的肺脏与肝脏。 由于病原体生存较为简单, 而虫卵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能够有效抵抗普通化学消毒剂与不良环境。猪感染蛔虫主要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放牧时也可在野外感染。
3、临床症状
依据多年的诊治观察成年猪感染后一般不呈现明显的症状,多数为带虫者,成为猪蛔虫病的传播源。猪蛔虫病在临床当中的症状跟猪的体质、 年龄、感染蛔虫的数量以及蛔虫自身的发育状况相关, 通常年龄在 2~6 个月的猪只症状较为严重。感染早期, 指的是幼虫在移行的阶段, 肺炎症状较为显著,猪只主要体现为体温上升到 40℃左右,食欲不振, 呼吸加快, 并且伴有轻微的咳嗽。情况较为严重的猪只主要体现为心跳变快、 呼吸急促、 精神沉郁, 食欲时好时坏, 存在异嗜癖, 消化机能障碍、 磨牙、 拉稀, 被毛粗, 发育不良, 生长缓慢, 消瘦贫血, 体重减轻, 不愿意活动, 大部分喜欢躺卧, 有可能在2周左右自动好转或者持续虚弱。当幼虫侵袭肺部时呈现肺炎、 咳嗽、 急促并且不规律, 倘若这个时候病猪并发猪气喘、 流感、 猪瘟等疾病, 通常会因为蛔虫的幼虫在猪肺脏当中产生协同作用, 导致猪只的病情不断加重, 最终致使猪只死亡。除此之外, 病猪会体现出腹泻、 流涎、 呕吐、 渴欲增加等情况。当成虫大量寄生以后, 其会扭转成团致使猪肠道发生堵塞, 这个时候的病猪体现为剧烈的腹痛, 食欲废绝, 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其肠壁破裂,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病猪就会死亡。当蛔虫进入到猪的胆总管时, 会引起胆道堵塞, 胆绞痛, 胆囊炎, 黄胆等。蛔虫体液代谢产物及分泌的毒素被猪吸收后, 引起神经症状, 表现为兴奋、 痉挛、 麻痹、 皮疹、 呕吐, 最后成僵猪, 甚至死亡。
4、病理变化
幼虫在移行期多表现为肺炎病变, 肺组织的表面呈现许多暗红色斑点或者出血点, 在其肺部能够看到许多幼虫;肝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纹。当猪只小肠当中存在大量的成虫时, 能够看见肠黏膜呈现炎症、 溃疡或者出血。
5、诊断方法
5.1初步诊断
依照尸体解剖、 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等综合性分析措施来初步确定为猪蛔虫病。
5.2蛔虫幼虫检查法
运用贝尔曼氏法, 选取一段乳胶管, 在其两头分别接上小试管与漏斗, 之后将其放在漏斗架上面, 将40℃的温水加入到漏斗的中部, 在漏斗里面装上被检材料 (撕裂的肺组织 ) 的纱布或者粪筛[3]。在放置2h 左右以后, 大多数幼虫都会游走沉淀在试管的底部。这个时候将试管拿下来, 将上面的清液吸弃, 将沉淀物实施镜检, 能够看见大量蛔虫幼虫的就可以确诊为猪蛔虫病。
6、治疗方法
(1 ) 采用丙硫咪唑来治疗,根据每千克体重10mg 的剂量来进行喂服。
(2 ) 0.5%敌百虫片按每公斤体重 0.1g, 总量不超过 7g, 溶解后均匀混拌饲料中空腹饲喂给, 采用伊维菌素针剂进行治疗, 根据每千克体重 0.3mg 的剂量实施皮下注射。
(3 ) 采用多拉菌素针剂进行治疗,根据每千克体重 0.3mg 的剂量实施肌注。 针对猪蛔虫病进行治疗, 还应当在用药 3周以后, 再次用药实施一次巩固治疗, 达到驱除再次发育成熟的蛔虫成虫。针对继发肺部感染, 咳嗽、 气喘显著, 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的猪只, 应当同时采用抗菌药物实施连续数天的治疗。
7、防治措施
对本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7.1保证圈舍地面的平整、干燥以及清洁卫生
因为受到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猪圈都是土地面的, 应当尽量保证平整、 不积水, 坚持每天进行至少1次扫除粪便。 定期铲除猪圈的表面土层, 换上新生土层,同时还应当采用新鲜的石灰水来进行食具与猪圈的消毒工作。
7.2采用粪便发酵处理
猪的粪便垫草清扫后应当运输到距离猪圈较远的场所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严禁在猪圈的内部设置发酵坑,同时也不可以在水源周围或者圈舍的四周来进行发酵处理。
7.3保持猪舍与活动场所的清洁
猪舍与活动场所应当要定期进行打扫定期消毒, 垫草也应当定期更换。猪圈、 饲槽与各种饲养用具应当定期进行杀虫消毒工作,每个月至少采用40%的热火碱水来实施杀虫一次。 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当实施母猪与仔猪的隔离喂养, 以免母猪的粪便、尿液对仔猪造成影响, 导致感染的情况。
7.4定期实施驱虫
种猪在进行配种以前,必须要实施严格的驱虫措施; 母猪在产仔的 1 周前, 也必须要实施严格的驱虫措施; 仔猪在断奶以前也必须要实施驱虫措施。 每年的春季与秋季对所有的猪只各驱虫 1 次,尤其是针对断奶以后到 6 个月架子猪, 至少驱虫 2 次以上。当养猪场引进种猪的时候,必须要坚持隔离一段时间, 实施严格的检验, 倘若发现存在寄生虫情况, 应当立即实施驱虫, 当明确没有寄生虫寄生之后, 才能够实施并群饲养。需要注意的是, 当驱虫完成以后,必须要收集猪圈内的粪便与虫体实施发酵处理。驱虫用药通常采用 5%浓度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 根据每千克体重 5~6mg 实施肌注。
7.5加强饲养管理
时刻注意饮水与饲料的卫生清洁工作, 尽量防止与减少被猪粪所污染。饲料的成分应当包含充足的矿物质与维生素, 从而有效促进猪只生长, 提升其身体的抵抗力, 降低猪只的发病率, 提升猪只的生产性能。
8、小结体会
猪蛔虫病在卫生环境差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高, 病猪和感染时传染源, 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强, 患病猪圈舍、 运动场、放牧地往往为蛔虫病感染和流行的病源地。感染途径主要是食入了蛔虫卵的污染饲料和饮水,母猪的乳房沾染虫卵可是哺乳猪仔吸奶时受到感染。 猪感染蛔虫后, 虫体吸取营养, 分泌毒素, 产生代谢产物, 使猪只生长发育受阻, 导致养猪效益低。改善猪舍环境条件,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对饲槽、 圈舍饲养用具定期消毒, 及时清理猪舍运动场的粪便, 防治饲料和饮水被粪便污染, 采用药物预防性定期驱虫,才是有效减少或杜绝本病少发生感染的重要所在。
上一篇: 家禽养殖的疾病与预防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