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病毒性因素
病毒由口鼻侵入猪体, 在小肠上皮黏膜增生, 引起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小肠绒毛的萎缩。上皮细胞的损伤使黏膜层受到物理损伤并使酶的活性下降, 直接造成电解质和养分的分解、吸收障碍。肠腔内活性物质过多积聚,使肠管内渗透压升高。特别是病毒破坏的绒毛上功能性分泌细胞,使其对双糖的分解吸收功能降低, 乳糖等在肠管内存留, 肠内渗透压进一步升高, 引起腹泻和机体脱水。此外, 当小肠绒毛萎缩时, 肠隐窝细胞分裂活动加强, 进一步增加了肠内液体量, 加剧了腹泻。由于消化吸收障碍, 肠内潴留物质异常发酵也是腹泻的原因。
2、细菌性因素
细菌性腹泻是由细菌及其毒素对其肠道黏膜的中毒性损伤所致的腹泻,根据致病源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细菌性腹泻分为非侵袭性腹泻和侵袭性腹泻两类。非侵袭性腹泻是指病源不侵袭肠黏膜,而是粘附在黏膜表面, 在特定环境下毒素与受体相融合, 毒素会活化腺苷环化酶, 最终导致由三磷酸腺苷转化而来的环磷酸腺苷在受体附近聚集扩散,而环磷酸腺苷正是导致猪腹泻的主要原因。试验证实,环磷酸腺苷能够刺激隐窝处细胞分泌氯离子和碳酸氧根离子, 同时严重抑制氯离子、 钠离子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吸收。而当氯离子和碳酸氧根离子的分泌量过多, 超过了肠道的吸收能力, 则引起水性腹泻。由于病理改变中未见组织侵袭, 黏膜基本正常, 肠仍然具有吸收功能。侵袭性腹泻是指病源体既粘附又侵袭肠黏膜, 并在其中繁殖, 造成炎性和溃疡性破坏,导致血样腹泻。
3、寄生虫性因素
寄生虫性腹泻的病原是寄生虫虫体及其所分泌出的酶, 无论是虫体还是酶, 都会使小肠绒毛吸收功能降低或完全丧失, 从而导致局部炎症, 引起腹泻。
4、非传染性因素
非传染性腹泻的病因是及其多样化的,如猪的消化机能不全、 饲料的营养不足、 应激因素和日粮抗原过敏等都会引起腹泻。 其中, 消化机能不全的现象多在仔猪身上发生,尤其以刚断奶的仔猪发病率最高。 仔猪的消化系统尚不健全、 胃酸不足、 胃内 pH 值过高、 胃蛋白酶相对较低, 因此对食物的要求较高。断奶后, 仔猪的胃对饲料还不适应, 饲料中的蛋白质难以完全吸收,肠胃内的残余饲料为有害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使乳酸杆菌大量生长, 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
此外, 日粮抗原过敏是猪的常见病, 也是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因。仔猪胃肠黏膜中具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其通过猪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 从而形成过敏。 仔猪从断奶到完全食用饲料需要一个适应期。 断奶初期, 由于猪的消化道和酶系统发育不全,对饲料中的抗原物质甚至蛋白质都未能完全适应, 由此而诱发免疫反应。 仔猪的免疫耐性较低, 因此, 免疫反应会导致过敏, 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日粮抗原过敏的病症为腹泻 3~5 d,在缺少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情况下,腹泻症状在 7 d左右可以缓解。
应激因素也是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的重要原因,该类腹泻主要由于仔猪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较弱, 除食物变化之外, 仔猪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母仔分离, 伙伴发生变化, 温度、 湿度等自然条件也产生了改变, 而仔猪的应激因素指数较高, 由此所导致的采食量下降和消化不良等等都会使仔猪产生腹泻。因此, 对初断奶的仔猪移栏或隔离, 需要逐步进行, 不能骤然改变仔猪的环境, 以免造成应激因素性腹泻。
5、中毒性因素
主要是化学因子如砷、 汞、 钼、 有机磷、 磷化锌等腐蚀胃肠黏膜, 以及引起神经运动功能失常所致。
上一篇: 中草药预防鸡病临床经验总结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