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侵害雏鸭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感染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 肝周炎、 气囊炎、 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 高淘汰率, 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安徽省池州市毗邻长江, 沼泽地、 小水面、 水稻田较多, 素有养鸭的传统, 从区兽医服务中心门诊的统计数据来看,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时有发生。前几年应用氟苯尼考、 喹诺酮类、 头孢类药物基本可以控制, 但近一年来, 广大养殖户普遍反映治疗效果大减, 严重影响了养鸭的积极性, 为此, 结合一些病例, 我们应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13年5月中旬, 由于连续阴雨天气, 加上大风降温, 梅龙镇建华村的养殖小区, 有 7 户饲养了 10-30 日龄的大小不等的杂交樱桃谷鸭, 最少的饲养 1000 羽, 最多的 3600 羽, 都先后开始出现为昏睡、 缩颈、 脚软的症状。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眼鼻有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出现打喷嚏和 “黑眼圈” , 腹胀下痢, 排出白色稀粪, 濒死期变为绿色或黄绿色稀便, 肛门周围常被粪水污染。有的养户, 死亡率 3 天就高达 11%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前常出现背脖、 扭颈、 痉挛等神经症状。鸭群整体则表现食量减少, 喜卧不动, 易惊吓, 发育不良及消瘦。
2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雏鸭 30 只, 均见消瘦和腹胀, 有的有腹水, 鼻有分泌物, 喉气管有黏液, 心包积液,心外膜有纤维性渗出物和形成黄色干酪团块, 肺脏淤血、 水肿, 肺门淋巴结肿胀、 出血, 肝脏橙红色, 质脆肿大, 外边包裹一层灰黄色纤维膜, 脾脏肿大, 肠道有黄绿色粘液状物, 脑膜充血、 水肿,有出血, 个别关节肿胀, 关节液增多。
3实验室检查
(1 ) 镜检: 无菌取病变雏鸭脑、 肝、 心血涂片,瑞氏染色, 镜检, 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阴性小杆菌。
(2 ) 培养: 无菌取病变鸭的肝组织、 心血,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二氧化碳培养箱中, 37℃培养 36 小时后观察。试验结果为: 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现象。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有细小的、 湿润的、 边缘整齐的微隆小菌落。采取培养物涂片镜检, 可见两极浓染小杆菌。
(3 ) 荧光抗体法检查: 取肝组织涂片, 火焰固定, 用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 发现多数单个散在, 呈黄绿色环状结构。依此, 我们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4治疗与预防
通过药敏试验,病菌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呋钠中度敏感, 对卡那霉素、 土霉素不敏感, 常用药物中, 没有找到一种高度敏感的药物。这也验证了为什么近一年来应用氟苯尼考、 喹诺酮类、 头孢类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此, 对于鸭群, 注重改善饲养条件, 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加强了通风、 保持地面干燥、 防寒保暖以及降低饲养密度、 勤换垫草等措施的实施。并且结合传统中兽医理论 (中兽医认为属 “温病” ) , 确立了 “泻火解毒、 抗菌消炎” 的中药加西药的治疗原则。我们尝试着应用中度敏感的氟苯尼考粉拌料, 治疗剂量为每 1000kg 饲料中加入 1000g (含量 20%) ; 黄连解毒散 (由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组成 ) 按每 1kg体重 2g开水冲泡两次, 上、 下午各一次, 供全群饮水, 药渣散在运动场上让鸭群自由采食,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复合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连续使用 5 天。个别出现拐脚的病鸭, 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 (以氟苯尼考计每 1kg体重 10m g ) , 每天一次, 连打三天。对没有出现症状的鸭群, 采用氟苯尼考粉加黄连解毒散按治疗的一半剂量直接拌料预防。
5结果与讨论
用药第3天开始,鸭群的死亡明显减少, 用至第 5 天, 已没有死亡出现, 得病鸭群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采食旺盛, 无流涕拉稀现象, 粪便亦正常, 基本无沉水现象, 应用药物预防的鸭群, 没有发生类似病情。养殖户普遍认为诊断到位, 措施得当, 这次应用了中西复方治疗, 效果比以前好很多, 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减少了经济损失。从这次治疗的结果来分析, 虽然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很多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但通过在应用氟苯尼考的同时添加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等组成的黄连解毒散, 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散的泻三焦实热,泻疮毒肿毒的功效所致,再加上黄连、黄柏中的小檗碱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具体小檗碱、 黄芩苷与氟苯尼考同用, 是否在杀灭鸭疫里默氏杆菌方面有协同作用, 尚需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 陕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莅临朝邑农场调研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