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1找准畜牧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灾后重建成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青川县畜牧产业通过五年艰苦的恢复重建,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设了大量的标准化畜禽圈舍,由于没有大的项目支撑和市场需求的拉动, 畜禽的存栏量很低, 出现了大量的 “空巢猪圈、 空巢鸡舍” , 造成灾后重建成果的浪费。
1.2畜禽结构不够合理
青川县属山区农业小县, 现代畜牧业发展起步较晚, 畜禽养殖品种多但产量小, 无规模优势, 只能自给自足。部分畜产品还要靠外购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要,特别是猪、 禽产品尤为突出。
1.3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受 H7N9 等动物疫情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加之融资较困难, 养殖效益急剧下降, 养殖户积极性严重受挫, 再投入畜牧生产的积极性降低。
1.4养殖农户组织化程度偏低
农产品产销未有机结合, 存在 “两难” , 一方面农产品市场销售难, 另一方面消费者担心买不到放心、 安全、 质量好的产品。养殖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深度、 广度不够;现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因自身实力所限, 在维护养殖者利益、 引导生产方向、 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功效发挥不充分。
2解决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
2.1提高认识,做强生态畜牧业
根据县域内的资源、 区位、 人力等条件, 按照 “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的格局, 合理制定近、 中、 长期畜牧业发展规划, 并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要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产业发展资金,统筹整合涉农涉畜项目、集中优势的资金和技术, 切实解决制约畜牧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把畜牧业融入工业化、 城镇化、 信息化进程, 拓展畜牧业休闲观赏、 体验观光、 文化传承等形态, 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收入, 让农民既是参与者, 更是受益者。
2.2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生态产品
依托资源优势, 调整产业结构。以 “生态产品基地县” 建设为抓手, 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产业带建设为载体,把农户组织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中, 支持农户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 让农户从总量增长中得到实惠; 优化产业结构、 畜禽结构和品种结构, 大力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 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好的节粮型畜禽, 让农民从产品增值中得到实惠。
一是突出重点, 稳定抓好生猪产业。在全县 36 个乡镇实施“三高”母猪养殖示范基地、 优良仔猪培育示范基地、 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等项目建设; 加强生猪品种改良, 推广优良品种,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突破性发展家禽养殖。以创建“剑门关” 品牌土鸡为抓手, 积极推进 “青川土鸡”选育和保护工作,加快本地优质种鸡场的改扩建工作,扩大良种土鸡苗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保障全县规模化土鸡养殖的需要。
三是突出发展牛、 羊、 兔等草食性节粮型家畜产业。
四是适度发展中蜂养殖。 以唐家河中蜂保护区为依托, 辐射东阳沟、 毛寨等养殖区, 适度发展 “空中畜牧业” 。
2.3发展规模经营,推进畜牧产业化建设
着力把有条件的散养户培育成适度规模养殖户, 把适度规模养殖户培育成新型家庭牧场, 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程, 充分发挥畜牧业助农增收主力军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畜禽养殖场,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 发展规模经营, 形成多元并举、 多轮驱动、 滚动发展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根据农户经济条件, 在实施中要注重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稳步推进、 全面带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户结合实际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形成千家万户的大群体, 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推进和区域化生产, 打造优质生态商品肉猪、 土鸡基地、 优质土蜂蜜主产区。
2.4延伸加工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全县现有本地牛羊、 青川土鸡、 唐家河蜂蜜等一大批具有很好生态特性和较高经济价值的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如与全县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和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共同开发, 共同促进,则可以成为县域经济和畜牧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围绕畜禽产品的特色,精心做好产品的形象设计, 用产品的内在品质取信于民、 赢得市场。积极开发风干鸡、 风干牛羊肉、 优质土蜂蜜、 绿色有机腊肉等有青川特色的畜产品。
2.5抓饲料生产,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
重视饲料生产,把林养结合方式作为生态养殖的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林业与养殖业优势互补、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结合,初步形成了林下养鸡、种草养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导农民在林间树下多种玉米等饲料粮和红薯、黑麦草等优质青绿饲料,开发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 推广玉米秸秆青贮和农作物秸秆的粉碎、 氨化等加工调制技术, 着力解决养猪养牛缺乏饲料的问题, 进一步降低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
2.6抓好动物防疫,保障畜产品安全
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转型, 统筹兼顾畜牧卫生安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 用最严谨的标准、 最严格的监管、 最严厉的处罚、 最严肃的问责,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 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切实贯彻落实 《动物防疫法》 ,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政府行为, 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构建重大疫病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确保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