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廖春林 凭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母猪繁殖障碍又称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不发情、发情推迟、不孕以及其出现早产、流产、死胎等一系列疾病的总称。研究指出,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15% ~35% 不等,我国部分大中型规模养猪场存在不同程度的母猪繁殖障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为20% ~30% 。为了提高猪场效益,有必要普查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原因,寻求防治措施。


1 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普查
1. 1 非传染性因素
1.1.1 母猪自身因素
存在生殖系统疾病的母猪激素分泌失调,脑垂体功能失常,当其达到交配年龄时,无性周期、不发情、不怀孕;生殖器官异常、畸形或近亲交配也会引起繁殖障碍。
1.1.2 饲养管理不当
含有霉菌饲料的饲料中毒、农药中毒、灭鼠药中毒等均会导致母猪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严重时会降低妊娠母猪抵抗力,导致其流产;母猪营养不足或过剩,可能导致母猪过瘦或过肥,过瘦的母猪卵泡发育缓慢或停止,初情期晚于正常母猪,过肥的母猪卵巢机能较弱,无排卵、发情等生理现象,进而引起不孕或导致胎儿在怀孕早期死亡;泌乳期过长会减退母猪生殖机能,终止妊娠;母猪分娩过程中若消毒不到位,非特异性病原菌(化脓棒状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侵入母猪身体后,也会使其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助产不当、胎儿过大、机械损伤等引发的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也会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此外,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运动空间不足也会降低母猪繁殖能力。
1.1.3 气候因素
夏季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可直接降低母猪胚胎成活率及产仔数量,此外,夏季高温还会增加母猪感染病毒、细菌的概率,使其发生泌乳障碍综合症或乳房炎,进而导致母猪不发情。
1. 2 传染性因素
若养殖人员引种、防疫不到位,消毒不彻底,病毒、细菌、钩端螺旋体、衣原体、寄生虫侵入猪体后,会使母猪出现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布鲁氏菌病,导致其出现死胎、产木乃伊胎、流产、不孕等繁殖障碍。


2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措施
2. 1 非传染性因素的防治
2.1.1 合理选种
引进品种优良的母猪,淘汰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生殖器官畸形、繁殖遗传异常的母猪,提高优质仔猪生殖率。
2.1.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1)加强饲养管理。给予母猪营养全面的饲料,按照母猪的日龄营养需求,为其合理搭配饲料,为母猪补充足够、适量的矿物质、蛋白质、能量及微量元素,促进母猪正常发育,保证妊娠母猪后期营养,适量给予饲料,防止其过肥或过瘦。
(2)做好分娩护理。定期对猪舍、猪舍用具及猪的运动场所消毒,2~3次/ 周,及时处理母猪粪便,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分娩过程中对用具及接产人员手臂严格消毒,防止非特异性病原菌传播。
(3)保证猪舍环境质量。为母猪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猪舍卫生、清洁、干燥,定时通风、换气,保证猪舍空气质量;此外,夏季做降温处理,冬季给予保暖措施,尽最大限度避免机械损伤,降低饲养密度。猪场应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定期驱虫、灭鼠、灭蚊,严格消毒,防止疫源传播。
2. 2 传染性因素的防治
2.2.1 合理安排引种检验
为防止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引种后应隔离、观察、检疫,认真了解猪的免疫程序,成功引进后,在场外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关检测,确定猪种无病症且检测结果为阴性后,为其接种相关疫苗,待免疫成功后,方可饲养。
2.2.2 增强防疫意识
在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中,有计划的免疫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养殖户应根据当地母猪疾病的流行特点、种类以及自身猪场的实际情况,为母猪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有步骤、有程序的为猪群接种。为有效预防猪瘟、细小病毒病、狂犬病,应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早期消除感染隐患。
2. 3 其他防治措施
为提高母猪初乳中的抗体含量,产前10 d为其应用保健药品;为避免母猪产程过长,降低死胎发生率,可在产前1 d为母猪肌肉注射律胎素;为防止母猪难产,应引导妊娠母猪多运动;规模猪场一旦发现可疑病猪,应及时隔离,若猪场技术人员不能确诊,应及时将病猪送至兽医部门诊断;若出现疫情,应全面、正确地认识致病因素,对病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合适的药物治疗;为防止疫源传播,应将病死猪深埋或焚烧。


3 结语
近几年,我国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的原因复杂,临床共性特征多,诊断困难,因此造成的经济损伤巨大。早期对母猪繁殖障碍进行研究、调查,掌握其发病原因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好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

上一篇: 如何做好奶牛养殖小区疫病防控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