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近年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闫治川 闫垒 任洁
榆林市畜牧兽医研究与技术推广所
榆林市畜禽资源监测中心

 

    近年来,随着榆林市实施现代畜牧产业五大体系建设方案,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使榆林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规模养殖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标志着榆林市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畜牧发展,良种先行”是人们的共识。一直以来,榆林市始终把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积极发展种畜场、种禽场建设,构建良种推广服务网络,依靠科技进步等措施,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的畜禽良种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禽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畜牧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1 现状
1. 1 绵羊、山羊良种繁育体系
    从1977年起,榆林市开始引进辽宁绒山羊与陕北黑山羊开展杂交改良试验,1985年以后,全市羊只生产逐步转变为绒山羊生产为主,到2010年,陕北白绒山羊已发展成为榆林羊只生产的重要主推品种,2003年2月,农业部批准其为地方培育品种,2010年收录进新编全国羊品种志。2012年,全市羊只存栏量为944万只;其中,陕北白绒山羊及其改良羊为755. 2万只,养羊业实现产值39. 89亿元,占全市畜牧业产值85. 60亿元的46. 6% ,大农业产值209. 7亿元的19. 02% 。羊只养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2009年和2010年,省、市、县三级投入财政扶持资金5 843万元,初步建立了“一中心、十场、十村、三个示范园”,核心群达3万只的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体系。靖边县组建陕北白绒山羊细长绒型品系、多胎型品系核心群20群,每群补助2万元,建立养殖档案,实行挂牌管理。在深入陕北白绒山羊培育和改良的同时,榆林市积极引进推广萨福克、道赛特、杜泊、德国肉用美利奴等肉用绵羊,开展肉用绵羊杂交改良。神木县开展肉用绵羊杂交改良和新品种培育,2013年新组建肉绵羊育种核心场2个、育种场16个、育种户35个,纳入基础母羊4 500只。目前,榆林市以种羊场、种公羊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绵、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
1. 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按照陕西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全市重点建设原种猪扩繁场(祖代场)10个,建设商品场(父母代场)60个,发展“自繁自育”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50个,种公猪站5个,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加快普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市建设生猪人工授精站点450个。大力推广PIC配套系种猪生产体系,加快推广约克、长白、杜洛克为组合的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实现生猪生产多元杂交化。目前,榆林市已近初步建立起以种公猪站、扩繁场等为主体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近年来,榆林市重视地方性猪种八眉猪的保种工作,全市存栏100多头;其中,种公猪20头,每年获批保种费用30万元,用以积极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以期为丰富猪种遗传多样性和满足人类未来对畜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1. 3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榆林市奶牛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主要品种,奶牛群体的遗传改良是通过生产性能测定(DH I)、良种登记和标识体系,以人工授精为主要技术,大力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奶牛性控技术,快速扩散优良种公牛基因,改进提高奶牛群体生产性能。全市建设奶牛供精站1个,奶牛输精站50个,建立良种奶牛核心群1. 5万头,奶牛的年单产牛奶平均水平达到了6 500 kg。
1. 4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榆林市肉牛主要有秦川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南德温、西门塔尔等品种。计划建设肉牛供精站1个、输精站50个,建立肉牛良种繁育核心群1万头。组织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开展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力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大力推广肉牛经济杂交技术,肉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提高肉牛良种覆盖率和肉牛的生产水平。
1. 5 其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其他畜禽包括驴、蜜蜂、兔等物种。其中,佳米驴为榆林市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佳县、米脂、绥德一带,榆林市现有佳米驴保种场1个,存栏种公驴24头,据各保种点数据统计,全市佳米驴存栏量共计2. 8万头。近年来,随着农机器械的广泛使用,佳米驴的役用性能普遍退化。其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以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当地品种,或者对当地品种进行纯繁,以提高品种质量和供种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 1 重引进、轻培育
成功培育一个新品种(系)持续时间长,加之育种技术和条件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忽视了地方品种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榆林市各类畜禽主推品种及其核心种源除陕北白绒山羊是历时30多年自主培育成的绒肉兼用新品种外,其余均为引进品种,畜牧业发展的主动权受到限制。
2. 2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整的畜禽良种繁育结构体系由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组成。榆林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实际情况是原种场数量少,但规模小;原种场与扩繁场、商品场的比例失调;各场生产任务不明确,代次混乱。
2. 3 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不平衡
由于榆林12个县区经济发展和畜牧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导致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不平衡,一是畜种之间的不平衡。受陕北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影响,榆林市羊只养殖规模较大,技术日臻成熟。特别是近年来羊肉价格的稳步增加,各地纷纷投资建设种羊场,使羊只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增强。而其他种畜禽场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榆林市规模种畜禽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六县,而南六县则很少,且规模相对较小。
2. 4 宣传力度差,技术力量薄弱,养殖户认识不到位
养殖户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小学文化者居多,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对眼前利益较为看重。在家畜改良问题上,他们也许只看到了配种时所需的费用,而看不到改良后的经济效益,往往为了节省一时的费用而采取本交的方式。有些养殖户虽能接受良种繁育的理念,为家畜做人工授精,但因缺乏必要的养殖常识,忽略饲养管理、生殖疾病等方面的因素,一旦配种失败或未达预期目标,下次便不再采用。榆林市现有的人工授精员绝大多数是经短期培训或是当地的土兽医,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有失误。而技术原因造成的配种失败,往往会使养殖户们对繁育改良失去信心。由于认识的局限,技术的缺乏,养殖户们很难对畜禽改良前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良种繁育的推进速度。


3 对策和建议
3. 1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政策、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投入。2013~2015年,榆林市陆续制定出台《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2~2020)》、《榆林市畜禽良种扩繁场、商品代场建设标准》、《陕北白绒山羊舍饲养殖场建设技术规范》、《陕北白绒山羊舍饲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方案、标准;认定重点畜禽良种扩繁场、商品代场45个;指导30个重点畜禽扩繁场、商品代场制定本场选育计划和选育技术方案;研究提出“十三五”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重点;组建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核心群1万只,肉绵羊良种核心繁育群1000只,良种猪核心繁育群3000头,良种奶牛核心繁育群1000头。登记良种30万只头。
3. 2 正确处理自主培育与引进良种的关系
引进的优良品种是榆林市良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引进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推广利用的同时,要重视榆林市培育品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30多年的努力,榆林市成功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占全市羊只饲养量的80% 以上。财政每年划拨6 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及改良。神木县预计总投资4 000万元,用于肉用绵羊新品种培育。在适应榆林市饲养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选育提高,加大推广力度,开发具有榆林特色的畜产品品牌。
3. 3 培育经营主体
通过宣传,技术人员下乡、授课、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繁改的必要性,做好技术培训,使养殖户对良种繁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根据2012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榆林市将培育畜禽养殖职业农民提到议事日程,组织实施畜禽养殖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工程项目,每年培训1 000名,努力打造一批能够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经营思想的新经营主体。

上一篇: 畜牧业司副司长调研巴中市草地畜牧业发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