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猪育种技术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猪育种技术现状及前景分析

仲万军 青海省互助县畜牧局

 

    我国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猪进行驯化,通过长期的选育和饲养,在猪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现代种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但是,我国还远远称不上猪育种强国。2012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共收录了地方猪品种76个,培养猪品种18个,引入猪品种6个。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优良猪资源引种最多的国家的事实表明,国内育种工作仍比较落后,基本处于“引进→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中,从而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的国家。此外,虽然我国从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技术,到BLUP、REM L等统计方法,以及DNA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所有技术的应用都在局部的范围,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应用。


1 存在的问题
1. 1 育种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猪育种工作的开展还是从传统的表型选择、多性状或单性状指数方面进行,这对于品种退化速度的延缓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优良品种选育无促进作用。相对来说,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针对地扩大育种种群规模,推进区域育种工作的开展,采用先进遗传评定方法BLUP,提高育种准确性。
1. 2 育种结构不尽合理
分析目前国内育种工作,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育种核心群数量有限,可遗传基础比较薄弱,近亲增量明显,遗传方差减少过快。同时,由于育种封闭,优质基因引入机会有限,遗传改良速度较为缓慢。
1. 3 育种观念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猪育种工作的开展多是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进行,育种工作的开展没有很好的切合经济实体,科研投入获得的直接收益有限,产学研尚未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此外,各大种猪场育种工作的开展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战,缺乏区域间的协作配合意识,难以形成有效的场间遗传评价机制。


2 展望
2. 1 大力推进区域联合育种技术
从遗传经济性状看,种猪遗传力数量性状比较低。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遗传进展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采用区域优选,跨场育种,建立联合育种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联合育种就是将区域内育种目标相近或相似的种猪场联合起来,建立种猪良种繁育群,统一数据统计、统一性能测定、统一遗传评估,选择优良品种,以供养猪场、种猪群间交换育种。大力推进区域联合育种技术,在这期间政府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组织能力,扶持有技术条件单位,组建区域联合育种体系。区域联合育种体系将推进国内地方优质瘦肉型种猪专门化品系建立,推进高繁殖力、优良肉质新品系的育种工作开展。并在地方区域联合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联合育种体系,实现国内不同地域优质品种的综合利用,实现优势互补。
2. 2 分子育种将成为未来猪育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传统育种采用表型来预测基因型、推算育种值,这种方法耗时、费力,且不能选择基因型纯合个体,未来育种将更加注重猪生长性能、肉品品质、繁殖能力的培育,在此其中,DNA标记和主效基因确定的高通量诊断技术将成为育种选择的主要信息来源,由此发展起来的全基因扫描和BLUP结合的分子育种技术,通过标记紧密连锁基因或者寻找影响数量性状的主效基因,筛选满足选育需求的基因型,有效弥补了传统育种技术缺陷,大大提升了良种猪选育的准确性。虽然,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分子育种技术在杂种优势预测和利用上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是逐渐显现,这项技术将开辟出全新的育种途径,将成为未来猪育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种猪育种工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未来猪育种工作中。首先,计算机将为猪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备的图文、图像分析数据,将育种“数”、“型”有效结合起来,使选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形象直观。如,超声波检测选育种猪的脂肪层厚度、肌肉厚度等等,可通过计算机建立直观的图像数据模型,更加有利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网络技术可实现不同区域间信息的沟通,将猪性能测定的数据、遗传评定结果及时有效传递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跨场、跨区域,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联合育种评估,更加有利于区域联合育种工作的开展。


3 结论
    猪的育种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猪育种市场存在育种方法比较落后、育种结构不尽合理、育种观念比较落后等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理性对待;并坚信今后区域联合育种技术、分子育种等将成为未来猪育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猪育种工作中去,从而有效促进猪育种工作的飞速发展。

上一篇: 我国种猪选育新技术推广现状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