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杨琼 孙满吉 黄立敏 高雅 李建平 李仲玉
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科技管理站
东北农业大学
增加瘤胃内秸秆分解菌的数量、种类是提高反刍动物对秸秆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种群结构极其复杂,外来菌很难在瘤胃中生存和保持活性。瘤胃本身存在有大量纤维分解菌,从瘤胃中筛选出能对玉米秸秆有分解作用的菌株,作为反刍动物饲料中的添加菌剂,不仅能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更能安全高效地改善瘤胃内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从奶牛瘤胃中筛选所得的纤维分解菌(KB 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产酶菌制剂,菌含量为1.4×109cfu/d(杨琼等,2012)。选用 18 头体况良好,胎次相同,体重、日产奶量(标准乳日产量约为 20 kg/d)相近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
1.2试验方法
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6 头奶牛,每头奶牛为 1 个重复。 饲喂 3 种不同处理的日粮, 即纤维素分解菌的饲喂量分别为0(对照组)、0.7×1011cfu/d(试验 1 组)和1.4×1011cfu/d(试验 2 组)。 各组精料相同,粗饲料为青贮玉米、羊草、玉米秸秆,试验 1 组和试验 2 组的玉米秸秆中分别添加 50 mL 和 100 mL 的菌液。 为保证纤维素分解菌能被奶牛完全采食,将菌液均匀喷洒在玉米秸秆上。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 1。
试验牛采用拴系饲养, 自由饮水, 每天 7∶30和 19∶30 分两次饲喂, 先粗后精, 精粗比控制在50∶50。 每天 7∶00 和 19∶00 分两次挤奶。本次试验预饲期为 10 d,试验期为 40 d。 试验期间准确记录每天产奶量,采集试验期第 1 天和第 40 天的乳样,用于乳成分测定。 按 6∶4 的比例采集早晚的乳样,共 50 mL,测定乳样中的常规成分。
本试验采用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检测乳样中的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非脂乳固体物含量等指标(刘彩娟,2011)。4%标准乳=M(0.4+15F);式中:M 为试验所测产奶量;F 为乳脂率。
1.3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 Excel 2003 软件进行整理,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均值的多重比较采用 Duncan’s,P < 0.05 为差异显著。
2结果与分析
2.1 KB菌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由表 2 可以看出,试验 40 d 后,产量试验 1 组、试验 2 组与对照组相比,4%标准乳差异显著(P < 0.05),试验组 1较对照组提高 3.08%, 试验 2 组较对照组提高6.57%。 本次试验期内,各处理组产奶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大,试验组下降幅度较小, 产奶量基本平稳;4%标准乳产量对照组明显下降,下降 0.72 kg/d,试验 1 组略有下降,下降0.25 kg/d,试验 2 组基本不变,隐有上涨趋势,提高 0.26 kg/d, 说明奶牛饲料中添加 KB 菌对延长产奶高峰期作用明显。
2.2 KB菌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由表 3 可见,试验 40 d 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 2 组的乳蛋白率显著提高 5.67%(P < 0.05);试验 1、2 组乳脂率分别提高 1.69%和 4.49%, 且均差异显著 (P <0.05);乳糖率及非脂乳固体物差异均不显著(P >0.05)。 在整个试验期中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及非脂乳固体物变化均趋于稳定。
3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纤维素分解菌提高了奶牛的 4%标 准 乳 产 量 , 试 验 1 组 比 对 照 组 提 高3.08%,试验 2 组比对照组提高 6.57%。 并且纤维素分解菌对延长产奶高峰期作用明显, 本次试验期内,对照组 4%标准乳产量明显下降,较试验开始下降 0.72 kg/d, 试验 1 组略有下降, 下降0.25 kg/d,试验 2 组基本不变,但有上涨趋势,提高0.26 kg/d,其原因可能是 KB 菌能很好的适应瘤胃内环境,增加了纤维素分解菌的数目,从而提高了玉米秸秆的消化率, 最终提高了奶牛饲料利用率和泌乳性能。
本试验中各处理组乳脂率、 乳蛋白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 2 组乳蛋白率提高 5.67%,与对照组乳脂率相比,试验 1 组和试验2 组分别提高 1.69%和 4.49%,其原因可能是添加 KB 菌后,试验组能较好的利用秸秆饲料,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VFA)流入后段消化道,随着纤维素分解菌的增加,氮的吸收利用率提高,增加了瘤胃内的菌体蛋白含量, 进而提高了乳脂率、乳蛋白率。
上一篇: 芦荟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