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2014年我国肉羊种业现状调查分析

2014年我国肉羊种业现状调查分析

1品种角度——没有形成品种高效利用体系和缺乏高产自主肉羊新品种
1.1地方种质资源较多,但缺乏世界公认的高产肉羊品种
     我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中均有羊的分布,绵羊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西部多于东部,北方多于南方;而山羊则较多分布在干旱贫瘠的山区、荒漠地区和一些高温高湿地区。根据生态经济学原则,结合行政区域,可将我国内地羊的分布划分为8个生态地理区域:东北农区、内蒙古地区、华北农区、西北农牧交错区、新疆牧区、中南农区、西南农区和青藏高原区。每个区域均有一些地方品种,有的种质特性明显,如小尾寒羊、湖羊和济宁青山羊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多胎绵羊和山羊品种之一。在中南农区分布着黄淮山羊、马头山羊、雷州山羊、台湾山羊和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等近20个以产肉、优质板皮和笔料毛为特色的优良地方山羊品种。此外,近几十年来,我国引进了很多肉羊品种,如德国肉用美利奴羊、萨福克羊、无角道赛特羊、德克赛尔羊、夏洛来羊、杜泊羊、波尔山羊等。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适应性饲养,这些品种已经基本适应了我国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在我国宝贵的羊品种资源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纵观我国各个区域品种资源,羊遗传资源极其丰富,分布较广,但大量的地方品种以毛皮为主,没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肉羊品种。目前除了南江黄羊算作自主培育的优秀肉羊品种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肉用绵羊品种。
1.2地方品种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形成保护和利用并重的格局
    虽然地方品种较多,也不乏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种,但缺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体制。优良基因面临丢失,品种利用缺乏有效指导,如在杂交利用方面,由于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杂交利用模式也不同,但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客观、标准的杂交利用模式,只是有一些研究报道,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了一些杂交效果研究,没有形成行业层面的较为统一的杂交利用推广体系。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盲目跟风,导致了优势地方品种资源减少,杂交利用效果不明显,经济效益不显著,制约了肉羊产业发展,同时长期形成的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面临锐减、丢失的危险。


2生产方式——仅靠杂交优势生产肉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2.1杂交生产肉羊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导致羊肉市场鱼目混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很大,生态条件不同,自然资源迥异,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杂交利用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的繁育体制,导致我国大多数羊肉是一些地方品种以及杂交羊肉,几乎没有专门化肉羊品种的羊肉,这就导致了肉羊生产水平低、产肉量低、品质差。我国的肉羊个体胴体重小,平均胴体重15 kg,而发达国家均为在 19 kg 以上,如美国达28 kg,荷兰为25 kg,丹麦为22 kg,澳大利亚为19.4 kg。产肉量低,平均约 8.19 kg,而德国为15.52 kg,美国为 15.07 kg,法国为 13.6 kg。近几年来,我国羊肉价格不断上涨,供需矛盾持续加大,一方面由于养殖数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杂交优势远不如品种优势,仅靠杂交和地方品种很难提升羊肉生产水平,进而导致了羊肉市场混乱,假羊肉充斥市场,无法形成优质优价、羊肉分级销售的市场体系。
2.2缺乏专门化品种,源头上限制了生产水平,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由于地方品种羊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羊肉单产能力低,导致我国的肉羊生产水平低。我国是羊肉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少,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肉质较差的问题。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品质的鲜肉制品将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各种鲜、嫩羔羊肉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目前这些优质、高档羊肉90%都依靠进口。因此,由于品种问题,限制了肉羊生产水平,无法支撑产业化发展。


3育种模式——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没有形成产业化育种模式
3.1育种投入以科研项目形式为主,育种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主
    目前,主要以科研项目形式开展育种工作,科研项目都有周期,一般3~5年,育种实施主体大多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际上,由于育种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育种项目,即使承担了此类项目,也是以项目为依托,开展阶段性工作,项目期限结束,结题鉴定之后束之高阁,如果没有持续项目支撑,育种工作无法开展,因此仅仅停留在科研层面。
3.2缺乏持续投入保障机制,没有形成产业化育种模式
    由于育种主体是科研单位,育种工作前期要靠投入,没有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品种还没有形成时,很难进入市场,只有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才能育成新品种,在新品种形成前无法进入产业阶段,因此也很难发挥品种优势,导致育种只是停留在科研层面,没有进入产业阶段,很难培育形成新品种。


4育种进展——各地涌现肉羊新品种雏形
    近年来,一些科研单位在各地开展了肉羊新品种培育工作,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品种规模。在甘肃,赵有璋等[1]分别以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为母本,无角陶赛特和波德代为父本,采用简单杂交育种级进至F2代和F3代,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育种杂交基础群,并采用滩羊、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进行三元杂交,以多胎、提高肉品质为目标。
    在山东,王金文等[2]利用杜泊羊与地方品种小尾寒羊杂交,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和FecB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组建理想型育种群。通过选种选配、横交固定和扩繁推广,目标是培育鲁西黑头肉羊多胎品系。
    在河北,敦伟涛等[3]以小尾寒羊为母本与杜泊公羊为父本进行杂交,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 IB(BMPR-IB) 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基因型分析,根据杂交后代基因型和体尺外貌进行选种和选配,综合杂交后代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确定适宜的横交模式,进行横交固定,对横交后代继续利用多胎基因标记技术进行选种和选配,利用超数排卵-胚胎移植(MOET) 、幼羔体外胚胎移植(JIVET) 技术作为扩繁手段对优秀群体进行扩繁,目标是培育形成肉用性能和繁殖性能兼顾的肉羊新品种。

上一篇: 江西畜牧技术推广站召开中层干部会议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