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李绍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1动物福利的定义、 内涵和意义
1.1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它受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身体和精神两大类, 是指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 无任何疾病、 无行为异常、 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状态下生长发育。
1978年, 休斯 (Hughes) 把农场动物福利定义为: 饲养农场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6年, 布鲁姆 (Broom) 认为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尽可能适应其环境的状态。是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等方面内容的一种 “状态” 。1988年, Hurnik提出合理的协调应该是以不存在阻碍动物维持正常生活、 健康及舒适的不良刺激、 超常刺激或任何负荷条件, 或人为地剥夺动物的各种需要为特征。
当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一个定义是1968年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 (FAWC) 提出的 “SF” 监控基本原则:
①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 (Freedom from hun⁃ger and thirsty) ;
②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 (Freedom from ther⁃mal and physical discomfort) ;
③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Freedom from pain injury and disease) ;
④享有生活无恐惧和应激的自由 (Freedomfrom fear and stress) ;
⑤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Freedom to ex⁃press normal behaviour) 。
1.2动物福利的目的
动物福利不同于动物权益。动物权益主张动物同人类一样, 拥有自由生存、 繁殖、 活动的权利, 反对任何形式的屠杀、 虐待和利用动物。动物福利不反对开发、 利用动物资源, 不反对动物生产, 因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福利。
动物福利反对虐待动物, 特别是在开发、 利用动物过程中使动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动物福利的目的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改善动物福利, 有助于畜牧生产水平的提高, 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第二, 重视动物福利, 改进生产中不利于动物生存的生产方式。
动物的需求分三个方面, 即: 维持生命需要, 维持健康需要及维持舒适需要。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调第三个条件的作用。
1.3养殖生产中推行动物福利意义重大
在现代规模化、 集约化的生产中, 生产水平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 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疫病大规模暴发、 环境恶化、 产品质量低劣、动物行为异常等情况愈来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福利养殖的概念孕育而生。福利养殖指在常规饲养的基础上使用相应的畜禽福利养殖技术,让畜禽在舒适的养殖环境中, 在更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下健康生长, 从而获得更好的生产性能并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产品。
2规模养殖环境对肉鸡健康和福利的影响
规模养殖的特点: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主要体现在技术的现代化和生产的高效率, 表现为生产环节的程序化、 专业化和机械化, 故称集约化生产或工厂化生产。
规模养殖的目的: 以最低的生产成本, 生产最大的畜禽产量, 从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规模养殖的主要特征: 高饲养密度; 限位饲养; 禽舍利用率高; 自动饮水、 定时投料、 规程化管理, 追求高投入、 高产出、 高生产效率等。饲养环境是指与肉鸡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空间及直接、 间接影响肉鸡健康的因素, 包括: 温度、湿度、 通风、 光照、 空气质量、 饲养方式、 饲养密度、环境设施设备条件等。
环境对肉鸡健康和福利的影响是各个环境因素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而产生的,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饲养密度、 通风、 温度、 湿度、 光照和氨气。
2.1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又称单位面积载畜率。高密度饲养是现代集约化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但饲养密度过高, 容易发生以下情况:密度过高将影响动物健康, 表现为抵抗力降低, 发病增多, 日增重下降, 死亡率升高, 生产直接受损。
密度过高将导致异常行为明显增加, 争斗增多, 个体间相互伤残现象加剧, 如笼养鸡的啄肛、啄羽等, 对动物不利。
在禽舍密闭条件下, 密度过高将导致舍内空气恶化, NH3、 CO2、 H2S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 引发呼吸道疾病, 严重者会引起并发症, 严重危害肉鸡健康。
2.2通风
良好的通风可以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到肉鸡舒适和安全的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热应激的产生,也是决定垫料与舍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通风不良, 肉鸡可能遭受热应激而死亡。通风系统的设计对肉鸡福利有重要影响。因为通风系统可以提供给肉鸡足够的氧气, 也可以维持较好的空气流通, 驱走过多的氨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湿气、 灰尘和热量, 防止肉鸡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 从而避免污染物质的危害和机体抗病力的降低。
通风管理是肉鸡养殖环境控制的关键, 通风是舍内环境控制的核心。通风管理重点需做好以下工作: 通风和保温的平衡, 恒定的温度, 冬季最小通风量的考量、 侧向通风技术的应用, 湿度对通风量确立的影响。通风管理的主要措施: 横向通风和最小通风量的使用。
2.3温度、 湿度
温度和湿度对肉鸡福利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温度过高或过低, 使肉鸡受到热应激和冷应激, 从而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和福利。高湿对肉鸡体温调节不利, 低湿会引起肉鸡躁动不安。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 湿度对肉鸡福利的影响较小。高温高湿时, 肉鸡通过皮肤散热的能力差, 致使体温升高而引发热应激; 低温高湿时, 鸡非蒸发散热增加, 致使体温降低引起冷应激。湿度过低时, 鸡皮肤和黏膜易干裂, 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温度控制是肉鸡养殖的环境控制核心, 温度控制的相关措施及要求为:供热方式的选择: 高效、 经济、 环保。温度测定要求: 温度计应离热源2.5~3 m处悬挂, 夏季温度计下端离鸡背上方5 cm, 冬季温度计下端低于网床3~5 cm; 保证温度计或感温探头不与鸡体直接接触, 至少有10 cm的距离。设计加热设备时, 应考虑以下因素计算加热设备需提供的热量 (供热补偿) :需供热量=鸡舍损失的热量+通风/泄露损失热量-鸡体散发的热量建筑热损失: 面积 (平方英尺) ×温差 (℉) /R=BTU/小时通风/泄露热损失: 总换气量 (立方英尺/分钟×温差 (℉) =BTU/小时鸡体散热量: 日龄鸡体散热 (每千克/小时) 。(注: 1 BTU=1 055.056焦耳, 1英尺=0.3048米)
2.4光照
光照对于家禽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包括光源、 强度、 波长和光周期。视觉对于肉鸡十分重要, 因此改变光照因素对肉鸡福利的影响重大。光照强度较低, 则可能降低肉鸡体增重、 导致眼睛损害、 增加死亡率, 并导致肉鸡的生理学变化。非常昏暗的光照能导致肉鸡的福利问题, 增加光照可促进肉鸡运动和减少腿病发生。光照过度对肉鸡也是有害的, 光照强度过大,会降低体增重, 增加好斗行为。持续光照制度有许多缺点: 肉鸡较少活动, 腿部问题更加普遍, 可能发生眼睛损害的情况。
光照时间对肉鸡生产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建议1周龄后采用23 h光照; 一般情况下,肉鸡1周龄后采用17~20 h光照时间生产性能将达到最佳; 光照时间短饲料转化率好, 并能降低肉鸡的死淘率, 但低于17 h则不能进一步降低死淘率。
2.5氨气
氨气对肉鸡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氨气的浓度和肉鸡在氨气中的暴露时间, 高浓度氨气对肉鸡多种疾病, 如腹水症、 呼吸道疾病具有诱发作用, 高浓度氨气还可以影响禽肉品质, 如宰后滴水损失增加, 嫩度降低。
3肉鸡环境控制研究进展
2010~2013年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的岗位专家, 围绕肉鸡生产环境控制, 相继开展了饲养密度对肉鸡福利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生产和免疫性能的影响研究, 集约化饲养方式下舍内有害气体-氨气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对肉鸡生产性能、 营养代谢、免疫机能、 黏膜免疫、 消化道微生物、 屠宰性能、 肉品质等的研究, 光照强度、 光照节律以及营养浓度等因素对肉鸡生长速度、 采食量、 料肉比等重要经济性状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等肉鸡福利化生产环境控制单项研究。
3.1氨气浓度及湿度对肉鸡生产的影响
以AA肉仔鸡公雏为研究对象, 利用环控仓技术控制舍内环境条件, 考察舍内不同湿度 (35%、60%、 85%) 及氨浓度 (30 mg/kg、 70 mg/kg) 对肉仔鸡生产性能, 免疫机能的影响; 并探讨氨气影响肉仔鸡免疫机能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对胴体品质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水平降低肉仔鸡的生长性能, 氨气暴露3周将显著影响后期肉仔鸡期末体重及平均日采食量 (P<0.05) , 对平均日增重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 (P=0.097) 。氨水平对试验期肉仔鸡的饲料转化率影响不显著 (P>0.05) 。湿度极显著影响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仔鸡各阶段血浆中血氨水平 (P<0.01) , 高氨水平 (70 mg/kg) 处理组血氨水平极显著高于低氨处理组 (30 mg/kg) (P<0.01) 。湿度对血氨水平影响不显著。
氨水平对肉仔鸡免疫器官影响不显著, 显著影响机体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性能和黏膜免疫性能。高氨显著降低肉仔鸡免疫性能; 湿度对肉仔鸡免疫性能影响不显著。
氨水平对肠道形态影响显著, 湿度对入舱2周后小肠形态影响显著。高氨降低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 非适宜湿度条件降低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
氨水平和湿度对肉仔鸡屠宰性能、 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影响不显著; 但显著影响胸肌存放的货架期。
3.2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及黏膜免疫的影响
试验选取健康、 体重均匀的1日龄罗斯308公鸡360只, 随机分成3组, 每组6个重复, 每个重复20只鸡。3组分别为网上平养组、 地面平养组和低密度散养组。指标测定: 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定性分析, 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PCR-DGGE) 技术; 肉鸡肠道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定量分析,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肉鸡肠道黏膜免疫指数测定,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试剂盒。3种饲养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网上平养模式下后期、 全期肉鸡期末体重、 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与地面平养模式相比有所提高, 与低密度散养模式相比显著提高, 而料重比三种饲养模式无显著差异。通过肠道微生物区系分析得出, 肉鸡十二指肠、 空肠微生物结构相对简单, 回肠与盲肠微生物结构相对复杂, 而且随日龄的递增各肠道微生物数量逐渐变多, 在后期形成稳定,微生物种类以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通过空肠黏膜免疫因子测定得出, 地面平养和低密度散养模式与网上平养模式相比, 可显著提高肉鸡肠道黏膜免疫因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 白介素-2 (IL-2) 、 白介素-4 (IL-4) 、 白介素-6 (IL-6) 、 白介素-10 (IL-10) 、 γ-干扰素 (INF-γ)的数量。
不同添加剂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提高后期、 全期肉鸡期末体重、 平均日采食量、 平均日增重, 而料重比则无显著差异。通过肠道微生物区系分析得出, 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不同饲养阶段肉鸡空肠、 回肠和盲肠有益微生物数量, 但差异不显著。通过空肠黏膜免疫因子测定得出, 微生态制剂、 植物精油可显著提高肉鸡肠道黏膜免疫因子sIgA、 IL-2、IL-4、 IL-6、 IL-10、 INF-γ的数量。
3.3饲养密度对肉鸡应激反应和福利水平的影响
以AA肉鸡公雏为研究对象, 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 按照密度不同分为5个处理组, 饲养密度分别为9、 12、 15、 18、 21只/m2, 每个处理6个重复, 每个重复所占面积为3 m2, 采用移动式隔栏, 确保密度一致, 共1 350只。在相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 研究饲养密度对肉鸡生产性能、 应激反应、 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高饲养密度显著降低出栏体重和平均日增重, 降低了料肉比, 影响肉鸡的生长性能; 高饲养密度加剧了肉鸡步态缺陷、 脚垫损伤和关节灼伤, 降低了肉鸡的福利水平; 高饲养密度显著增加了血液中异噬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和肌酸激酶含量, 说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 肉鸡的应激反应程度增加。
3.4肉鸡生长最佳福利化环境条件的优化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 优化出的适合肉鸡生长的最佳福利化环境条件参数见表1。
上一篇: 蛋鸡规模化养殖企业实战峰会在广元召开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