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张尽锋 刘鹏 肖红琼 周卓 刘红
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弥勒市竹园镇畜牧兽医站
弥勒市地处红河州的北大门, 辖区面积4 004 km2, 全市辖12 个乡(镇), 138 个村委员会, 1 102 个自然村, 总人口 52. 4 万人。地处交通要道, 生猪流通便利, 市场调供快捷, 极大地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 同时也给生猪疫病的发生、 流行带来极大隐患。为有效控制生猪疫病的发生, 以往生猪要进行猪口蹄疫、 猪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 3 种疫苗强制免疫, 需要分3 次完成, 每年村防疫员要每家每户跑 6 次才能完成全年的免疫任务, 形成一年四季都忙于打预防针, 生猪产业越发展, 防疫工作难度越大, 成为发展养猪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猪免疫新技术是近两年来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昆明市西山区、 文山州、 保山等地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 3 种创新散养户生猪免疫新方式。弥勒市在过去两年春、 秋两防工作中先后进行了猪口蹄疫、 猪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 3 种疫苗变“三苗三次注射” 为“三苗两次注射 ” 、 “三苗三点一次注射 ” (“331” 免疫技术 )、 “三苗两点一次注射 ” (“321” 免疫技术)的先行试点试验, 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于 2012—2013 年的春、 秋季动物防疫中开展的整村推进在全市全面普及推广取得较好效果。现就弥勒市开展该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制定技术操作要点及效果监测
1. 1操作要点
猪口蹄疫疫苗选择使用合成肽疫苗, 猪瘟疫苗使用脾淋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弱毒苗, 所用疫苗均为政府统一采购。疫苗在稀释前首先恢复到常温, 稀释好的疫苗也应常温保存, 并要求在 2 h 内用完。注射针头, 大猪使用12 ×25 号, 小猪使用 12 × 20 号, 并确保达到深部肌肉注射。因在注射疫苗的过程中, 疫苗会从针眼中流出一部分, 因此,在操作中可按说明书的使用剂量适当增加注射 0. 2 ~0. 5 mL/头。注射前应对猪进行保定, 中大猪用保定绳进行保定, 小猪徒手保定, 确保注射部位和剂量准确。单圈头数多时, 应用记号笔对已注射猪只进行标记, 防止重注和漏注。
1. 2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注射器械应事先做好消毒, 注射部位要消
毒, 进出每一农户的工作人员和保定器械都要进行消毒。
(2)防止疫苗交叉抽取:注射针头和抽取疫苗针头不能混用, 严格防止交叉污染。
(3)坚持 “五不打” :即生病, 怀孕, 老、 弱、 幼, 肥猪, 刚购入的猪只不能打。
(4)做好反应救治工作:准备好肾上腺素(当时出现反应及时使用), 解热、 镇痛、 消炎药品(第 2 ~3 天出现反应时使用)。
(5)做好疫苗的冷链储运管理:疫苗运输中严禁太阳直射, 注射时恢复到常温后的疫苗不用再冷藏, 只需在 2 h 内使用完。
1. 3做好免疫记录
入户注射时填写《云南省散养户免疫档案》 和《免疫户口册》 。免疫档案以村小组为单位按户编号, 每户 1 页, 每次入户免疫以 “猪、 牛、 羊、 禽” 顺序依次填写存栏数, 注明免疫数、 疫苗生产企业、 疫苗名称、 疫苗批号, 对未注射的进行备注;户口册加盖乡(镇)兽医站的公章, 填写时畜主签名, 方才有效;乡(镇)畜牧兽医站收集村防疫员的免疫档案, 并以其为基础建立免疫电子档案。
1. 4加强平时的补免工作
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 90% 以上, 必须对上述“五不打” 、 新生、 补栏的猪只进行定期补针。
1. 5做好免疫效果监测
统一对 “三苗同步, 三点注射” 的生猪于免疫 45 d 后, 由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采血自检及送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 进行猪瘟、 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效果监测。
1. 6其他工作
密切做好生猪免疫反应调查和疫情监测上报工作。
2推广前期的试点试验通过试点试验认真总结, 改进不足, 不急于推广。
(1)2011 年秋防,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各乡(镇)都选择 1 个村民小组进行生猪“331” 免疫新技术的试点工作。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派技术人员会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到试点村民小组进行技术指导工作。12 个村民小组生猪存栏 2 688 头, 免疫注射 2 453 头, 免疫密度为 91. 2%;免疫反应 18 头, 反应率为 0. 73%;反应死亡 1 头, 反应死亡率为 0. 04%。
(2)2012 年春防, 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各乡(镇)都选择 1 个村民小组进行“331” 免疫新技术的试点工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派技术人员会同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到试点村民小组进行“生猪免疫新技术”的技术指导工作。12 个村民小组生猪存栏 3 154 头, 免疫注射 2 999 头, 免疫密度为 95. 1%;免疫反应 16 头, 反应率为0. 53%;反应死亡2 头, 反应死亡率为0. 07%。免疫45 d 后,采集弥阳、 竹园、 西一、 西二、 东山等 5 个乡(镇)试点村的猪血清 43 份检测抗体, 其中:检测猪瘟抗体 43 份, 合格 31 份,抗体合格率 72. 1%;检测猪口蹄疫抗体 12 份, 合格 10 份, 抗体合格率 83.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因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抗原, 末进行检测。
(3)2013 年春防前 1 个月, 为确保免疫新技术的安全有效, 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抽出技术人员亲自到江边乡江边村委会独家村 3 户养猪户进行 “321” 免疫技术的试点试验。此 3 户生猪养殖户存栏生猪 58 头, 免疫 47 头, 免疫反应 0 头。免疫 45 d 后, 采集免疫猪血清 43 头份, 送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猪口蹄疫抗体 43 份, 合格 42份, 抗体合格率 97. 7%;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43 份, 合格40 份, 合格率 93. 0%;检测猪瘟抗体 43 份, 合格 16 份, 抗体合格率 37. 2%(猪瘟抗体合格率低的原因有待探讨)。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对农村散养生猪采取免疫新技术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在全市大力推广普及。
3全面推广普及
(1)在2012 年的春季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作中, 全市12乡(镇)全面推行农村散养生猪 “三苗两次” 免疫新技术, 全市生猪存栏 22. 46 万头, 左右颈部同时免疫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 20. 5 万头, 免疫密度为 91. 3%;免疫猪瘟 20. 8 万头, 免疫密度为 92. 6%。在 2012 年的秋季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作中, 全市全面推行农村散养生猪 “331” 免疫新技术, 全市生猪存栏 26. 87 万头, 三针同免猪口蹄疫、 猪蓝耳病和猪瘟 26. 20万头, 免疫密度为 97. 5%。
(2)在 2013 年春、 秋两季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作中, 全市 12 乡(镇)全面推行农村散养生猪 “321” 免疫新技术。春防中, 生猪存栏 28. 86 万头,三针同免猪口蹄疫、 猪蓝耳病和猪瘟 27. 70 万头, 免疫密度为 95. 9%;秋防中, 生猪存栏 31. 5万头, 三针同免猪口蹄疫、 猪蓝耳病和猪瘟 30. 1 万头, 免疫密度为 95. 5%。
4推广生猪免疫新技术产生的实际效果
4. 1防疫工作强度明显降低
不断创新的生猪免疫新技术, 进一步整合了技术资源,降低了防疫员的劳动强度, 实施生猪“三苗两次 ” 、 “331” 、“321” 免疫新技术, 春、 秋两季动物防疫整村推进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减少, 特别是推行生猪“321”免疫新技术, 工作时间只用 20 d 左右就完成, 与以前相比, 免疫时间缩短 25 d, 最快的乡(镇)15 d 就结束 1 个季度的防疫工作。
4. 2免疫效果有保障
生猪免疫 45 d 后, 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采集猪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2011 年弥勒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分上、 下半年采集免疫猪血清 256 头份, 检测猪瘟抗体 256 头份, 合格 182 头份, 抗体合格率为71. 1%(由于没有订购相应的抗原, 无法做猪口蹄疫 O 型合成肽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抗体检测)。
2012 年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样又采集免疫猪血清 249 头份, 检测猪瘟抗体 249 头份, 合格 177 头份, 抗体合格率为 71. 1%。上半年抽取所采猪血清 22 份, 送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猪口蹄疫免疫抗体, 合格 19份, 合格率为 86. 4%;下半年所采的猪血清 118 头份全部送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体检测, 检测猪口蹄疫抗体 118 份, 合格 96 份, 合格率 81. 0%。检测猪蓝耳病抗体100 份, 合格78 份, 合格率78. 0%。上、 下半年的抗体合格率全部达到 70%以上的要求。
2013 年度, 按照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所采集的猪血清全部送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弥勒市上半年送检免疫猪血清 57 头份, 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检了猪口蹄疫抗体 40 份, 合格 39 份,合格率 97. 5%, 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 50 份, 合格 46份, 合格率为 92. 0%, 检测猪瘟抗体 57 份, 合格 48 份, 合格率为 84. 2%;下半年送检免疫猪血清 75 头份, 检测猪口蹄疫抗体 75 份, 合格 64 份, 合格率 85. 3%, 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 75 份, 合格57 份, 合格率为76. 0%, 检测猪瘟抗体74份, 合格 68 份, 合格率为 91. 9%。上、 下半年的抗体合格率全部达到 70%以上的要求。
4. 3有效降低免疫副反应及反应死亡率
(1)免疫反应明显下降:2012 年, 春防猪免疫副反应 558头, 秋防猪免疫副反应 408 头, 春、 秋两防猪免疫副反应合计964 头, 比 2011 年的 1 197 头少反应 233 头, 免疫副反应率降低19. 5%;2013 年, 春防猪免疫副反应317 头, 秋防猪免疫副反应256 头, 春、 秋两防猪免疫副反应合计 573 头, 比2012 年的 964 头少反应 391 头, 免疫副反应率降低 40. 6%。
(2)免疫反应死亡率明显下降:2012 年, 春防猪免疫反应死亡 182 头, 秋防猪免疫反应死亡 170 头, 春、 秋两防猪免疫反应死亡合计 352 头, 比 2011 年的 544 头少反应死亡 192头, 免疫反应死亡率降低 35. 3%;2013 年, 春防猪免疫反应死亡 94 头, 秋防猪免疫反应死亡 86 头, 春、 秋两防猪免疫反应死亡合计 180 头, 比 2012 年的 352 头少反应死亡 172 头,免疫反应死亡率降低 48. 9%。
5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1经济效益
①推广生猪免疫新技术, 2012 年春防或秋防 30 d 左右完成, 2013 年春防或秋防 20 d 左右即可完成, 同推广免疫新技术前的 45 d 相比, 2012 年节省 30 d, 2013 年节省 50 d 时间。全市 144 名防疫员, 2012 年、 2013 年分别可节省 4 320个工时、 7 200 个工时, 每个工时折价 80 元, 分别节约 34. 56万元、 57. 60 万元;②推行生猪免疫新技术, 全市 1 102 个自然村, 村委会、 村小组人员 2012 年组织 2 次, 2013 年组织 1次就可完成防疫任务, 分别可节省 1/3、 2/3 的人力, 推行生猪免疫新技术前每年春、 秋两防每个自然村需要 6 个人力,2012 年需要 4 个人力, 2013 年只需要 2 个人力, 分别节约工时 2 204 个、 4 408 个, 每个工时折价 80 元, 分别可节约 17. 63万元、 35. 26 万元;③实行生猪免疫新技术,2012 年比 2011年免疫副反应少 233 头, 2013 年比 2011 年免疫副反应少 624头, 按每头平均 50 元的治疗费计算, 可分别节约支出 1. 165万元、 3. 120 万元;④实行生猪免疫新技术,2012 年比 2011年免疫反应死亡少 192 头, 2013 年比 2011 年免疫反应死亡少 364 头, 死亡赔偿按每头 200 元计算, 可直接节约支出3. 84 万元、 7. 28 万元; 2012 年、 2013 年免疫反应死亡比 2011年分别少死亡 192 头、 364 头, 每头按 1 000 元计算, 可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19. 2 万元、 36. 4 万元;⑤疫苗使用率经弥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初步统计可提高 20%, 猪瘟、 猪口蹄疫、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三种疫苗每头份按 5 元计算(免疫数 ×20% × 同时免疫几种疫苗数 × 5 元), 2012 年节约疫苗支出 119. 6 万元(上半年节省两种疫苗、 下半年节省三种疫苗支出), 2013 年节约疫苗支出 177. 6 万元(上、 下半年都节省三种疫苗);2013 年, 猪瘟、 猪蓝耳病两种疫苗混合使用,可节省一半的稀释液, 即节省约 30 万 mL 的稀释液, 规格为1×20 mL, 折合 1. 5 万瓶, 按每瓶 1. 00 元计, 节约 1. 5 万元。实行 “生猪免疫新技术” , 上述各项合计:2012 年比 2011 减少支出 195. 995 万元、 2013 年又比 2011 年减少支出 318. 76万元, 2 年合计减少支出 514. 755 万元。
5. 2社会效益
全市生猪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有保障, 生猪较少发生或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在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少发病就可节省大笔治疗费用, 若免疫不到位, 全市范围内暴发重大动物疫情, 生猪大面积发病死亡, 损失就更大。生猪少发或不发病, 养殖成本减少, 养殖效益提高, 就能有效激发广大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 才能保证猪肉产品的足量安全供给, 稳定物价, 促进菜篮子工程有效实施, 进而确保人心安定、 社会稳定。
上一篇: 果断跳槽的理由:得不到成长
下一篇: 西双版纳州生猪品种改良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