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

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

杨丽梅 马力 徐倩倩 王艳 张颖 郭时金
沈志强 王艳萍 张志美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
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与暴发日益增多, 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 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 o r c i n e   e p i d e m i c   d i a r r h e a   v i r u s, P E D V)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 r a n s m i s s i b l e   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   v i r u s,T G E V) 、 猪 轮 状 病 毒 ( r o t a v i r u s,R V) 、 猪 瘟 病 毒( C l a s s i c a l   s w i n e   f e v e r   v i r u s, C S F V) 、 猪伪狂犬病毒( P s e u d o r a b i e s   v i r u s, P R V) 及猪细小病毒( P o r c i n ep a r v o v i r u s, P P V) 等, 其中以P E D V、 T G E V、 R V最为常见, 危害最为严重, 3种病毒对各种年龄阶段的猪群都易感, 但对仔猪的危害最大, 病死率最高, 即使猪耐过存活, 但康复后的猪生长缓慢, 致使饲料报酬降低, 增加养殖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 2 - 3]。3种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非常相似, 又常常存在混合感染, 给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且混合感染对动物机体的损伤比单一感染还要严重[ 4]。论文从临床诊断技术、 实验室诊断技术、 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概述分析了我国目前P E D V、 T G E V、 R V感染和流行现状, 旨在为兽医工作人员建立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降低猪病毒性腹泻带来的危害, 保障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临床诊断
1 . 1  猪流行性腹泻
    该病的流行无季节性, 但季节变换, 或温度下降时发病率较高, 夏季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僵硬、 发热、 精神沉郁、 厌食、 呕吐、 脱水等。发病后突然腹泻, 开始排黄色黏稠粪便, 随后排水样粪便, 呈灰黄色或水泥色, 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猪日龄大小有关, 日龄越小, 症状越重。7日龄以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 ~ 4d内因严重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 0%。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康复, 成年猪仅发生呕吐、 厌食及精神沉郁。病变主要在小肠, 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 肠管膨胀扩张,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呈水样, 肠壁变薄发亮, 呈半透明状, 肠淋巴结充血、 水肿, 消化道黏膜发炎、 糜烂。
1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在寒冷季节及饲养管理条件差、 饲养密度过大的猪群极易暴发。各种日龄猪均易感, 1 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 0 0 %, 奶猪、 育肥猪及成年猪症状较轻, 都取良性经过。仔猪发病初期表现为口渴、 呕吐、排灰色或黄色水样稀粪, 继而水样腹泻( 喷射状) 、 脱水, 粪便呈黄色、 绿色或白色, 严重腹泻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腥臭。1 0日龄内仔猪感染后2d ~ 7d死亡, 而2周龄~ 3周龄以上仔猪将存活, 但体质虚弱, 也可能形成僵猪。肥猪、 母猪和公猪通常临床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 但有时泌乳母猪发病较重, 表现为体温升高、 厌食、 呕吐、 腹泻、 泌乳停止。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 表现为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黏膜充血,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内含泡沫和水样的乳凝块,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 3 猪轮状病毒病
    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晚冬至早春的寒冷季节, 常与致病性微生物混合感染, 致病情加重, 死亡率升高。人、 畜和禽类等均易感, 各种动物之间可互相感染、 传播, 多发于2月龄内仔猪, 育成猪和成年猪常表现为隐性感染。病初精神萎顿, 厌食, 不愿活动, 继而出现呕吐和腹泻, 粪便呈黄色、 灰色或黑色, 水样或糊样, 严重者带有黏液和血液, 较腥臭, 个别猪出现消瘦和脱水, 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病死率小于1 0%, 若继发其他病原感染, 病情恶化, 病死率可达到5 0 %, 成年猪不表现临床症状。病变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黏膜易脱落, 肠壁变薄、 呈半透明状, 肠绒毛不规则、 变短, 肠管膨胀扩张,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呈水样。


2 实验室诊断
    因上述3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极其相似, 且常常存在混合感染和细菌性继发感染等, 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仅能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2. 1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与鉴定是猪病毒性腹泻最经典、 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庄金秋等[ 5]和P a n   Y等[ 6]均利用V e r o细胞进行连续传代, 分别通过病毒中和试验、套式R T - P C R、 免疫荧光、 电镜方法鉴定表明分离株病毒为P E D V。姜春霞等将腹泻仔猪的粪便接种P K - 1 5细胞, 经间接免疫荧光、 电镜、 R T - P C R、 核酸序列分析鉴定分离毒株为T G E V。库旭钢等将临床腹泻粪样接种 MA - 1 0 4细 胞, 经对分 离 毒 株 的V P 6、 V P 7和V P 8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明为R V。病毒分离方法由于需要在细胞系中连续传代才能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 且对培养物需经P C R、 免疫荧光、 电镜等其他诊断方法进行鉴定, 操作繁琐、 复杂、试验周期较长, 限制了该方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2. 2 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2. 2. 1 R T - P C R R T - P C R方法操作简单、 检测快速、 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快速诊断技术。闫若潜等建立的T G E V和P E D V的二重R T - P C R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扩增 T G E V和P E D V, 扩增S T细胞和其他猪病病原均为阴性,适用于P E D V和T G E V的快速鉴别诊断[ 9]。S o n gD   S等[ 1 0]建立的 P E D V、T G E V、R V 的多重 R T -P C R方法检测1 5 7份仔猪临床腹泻病料, P E D V、T G E V、 R V阳性率分别为2 6. 3%、 2. 7%和1 3. 2%,该方法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R T - P C R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极低含量的病毒核酸, 为3种病毒性腹泻病原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一种快速、 灵敏、 特异、准确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2. 2. 2 荧光定量R T - P C R 荧光定量P C R技术综合P C R、 荧光标记、 数码显相技术于一体, 具有定量准确、 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等优点。王金良等[ 1 1]建立的检测P E D V的荧光定量R T - P C R方法的敏感性达5. 8 7 5拷贝/μL, 比常规R T - P C R高1   0 0 0倍。张云等[ 1 2]建立的检测T G E V的荧光定量R T - P C R方法的灵敏度可达3 0拷贝/μL。高婉俊等[ 1 3]建立的R V的荧光定量R T - P C R方法检测C S -F V、 P R R S V、 T G E V、 P C V - 2均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 C R具有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重复性好、 稳定性强, 全封闭反应、 耗时短等优点, 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快速诊断与病毒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以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 2. 3 R T - L AMP方法 环介导等温扩增( l o o p -m e d i a t e d   i s o t h e r m a l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L AMP) 技术操作简单、 检测快速、 肉眼判读、 无需特殊仪器设备, 特别适合基层单位使用。R e n   X等[ 1 4]建立的可视化检测P E D V的R T - L AMP方法在6 3℃水浴5 0m i n即可完成, 检测P E D V、 P R V、 P R R S V等常见猪病毒均为阴性, 敏感性高于常规R T - P C R和E L I S A。L iP等[ 1 5]建 立 的 检 测 T G E V 的 R T - L AMP方 法 在6 0℃水浴中3 0m i n可完成。C h e n   Q等[ 1 6]建立的T G E V   R T - L AMP方法的灵敏度达1 0p g   R NA, 其敏感性是常规R T - P C R方法的1 0 0倍, 与套式R T -P C R方法相当。R T - L AMP方法本质是一种核酸诊断方法, 具有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操作简便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基层兽医部门和广大养殖户进行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2. 3 抗体免疫学诊断
2. 3.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 L I S A) E L I S A检测
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高通量、 价格低廉等优点。R e n   X等、 鲁娜等、 Z h u   J等分别以原核表达的P E D V  M 蛋白、 T G E V   S蛋白、 R V  V P 7蛋白作为诊断抗原, 建立分别检测P E D V、 T G E V、 R V抗体的间 接 E L I S A 方 法[ 1 7 - 1 9]。 屈 月 等[ 2 0]分 别 以 抗T G E 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 建立了检测T G E 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 L I S A方法。黄小波等[ 2 1]将纯化的R V分别免疫仔猪和兔, 制备了猪抗R V和兔抗R V高免血清, 建立了检测 R V 的双抗体夹心 E L I S A 方 法。E L I S A检测方法快速、 特异、 敏感、 高通量, 为猪病毒性腹泻病抗原/抗体的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一种快速、 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 3. 2 胶体金免疫技术 胶体金免疫技术具有简便、 快速、 无污染、 价格低、 不需特殊仪器、 结果判断直观 等 优 点。 张 利 勃 等[ 2 2]将 葡 萄 球 菌 蛋 白 A( S P A) 标记胶体金, 将P E D V  M 蛋白和抗S P A多抗血清 分 别 作 为 检 测 线 和 质 控 线, 研 制 了 检 测P E D V血清抗体的胶体金试纸条。刘兆磊等[ 2 3]将R V  V P 6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胶体金颗粒, 将 R V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 g G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 制成了检测R V的胶体金试纸条。胶体金免疫技术具有简便、 快速、 特异、 灵敏等优点, 非常适合于在基层兽医单位、 养殖场及广大养殖户间推广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可以迅速掌握猪群中P E D V、 T G E V、 R V的感染与流行情况, 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分别对P E D V、 T G E V、 R V的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 能够分别阐明P E D V、 T G E V、 R V不同毒株、 不同时间、 不同区域之间的遗传衍化关系, 寻找一定区域及时间内的优势毒株, 对制定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1 感染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 猪病毒性腹泻病原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 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差别较大, 准确了解掌握不同地区P E D V、 T G E V、 R V的感染与流行情况, 有助于不同地区指定适合自己的防控措施。甘海霞等[ 2 4]对2 0 1 1年广西3 4个县的2 1 6份粪便病料进行了P E D V、T G E V 流 行 病 学 调 查,P E D V 阳 性 率2 7. 7 8%, T G E V阳性率7. 4 1%, 表明广西地区存在P E D V和T G E V的感染, 且P E D V阳性率较高。当巴[ 2 5]采用胶体金试纸条对2 0 1 0年青海共和县1 0 4头猪粪样进行了R V感染情况的调查, 结果阳性率2 8. 8 5%, 表明 R V 感染在青海省较严重。秦谷雨等[ 2 6]对安徽省3 7个规模化猪场的1 8 6份样品进行P E D V、 T G E V、 R V、 P C V - 2等病毒的检测, P E D V、T G E V、 R V阳性率分别为5 9. 1%、 5. 4%和2. 7%,P E D V阳性率很高, P E D V有可能是引起安徽地区猪腹泻性疫病的主要病原。郭旋等[ 2 7]对2 0 1 1年-2 0 1 2年 广 西1 1个 城 市2 3 2份 病 料 进 行 P E D V、T G E V、 R V的流行病学调查, P E D V、 R V、 T G E V的阳性率分别为3 7. 5 0%、 0. 0 3%和0, P E D V在广西地区广泛存在。刘云波等对2 0 1 1年-2 0 1 2年国内1 3个省市的猪腹泻样品进行检测, T G E V、 P E D V、R V阳性率分别为2. 6 5%、 2 4. 4 9%和3. 2 0%, 以P E D V的阳性率最高。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3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我国均具有非常高的感染率, 呈全国性散发流行, 且不同地域间感染情况差异较大。其中以P E D的感染最为突出, 感染率最高, 同时2种病原或3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日益突出, 给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增加了难度, 这就要求临床兽医在确诊P E D V感染的同时, 还应重点考虑是否存在T G E V或R V的混合感染。
3. 2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逐步兴起, 在猪病毒性腹泻病原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不同地区优势毒株的确定, 不同地区疫苗株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郭旋等[ 2 7]对广西地区P E D V阳性病料的 M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 广西流行毒株与2 0 1 1年以来我国广东、 福建、 江苏、 江西四省流行毒株的亲缘性较高, 与我国2 0 0 6年前分离获得的北方毒株、 经典疫苗株、 韩国疫苗株相距较远, 表明广西地区P E D V 毒株仅几年已发生较大的变异。田野等对华南地区P E D V野毒株S基因序列分析显示, 该毒株与经典毒株的遗传距离较大, 处于不同的亚群, 表明华南地区P E D V毒株已发生遗传变异、 关键抗原表位发生较大变化。张志等[ 2 9]对国内不同地区的6株P E D V分离株的 M基因序列分析,6株 P E D V 之 间 的 同 源 性 为9 8. 2% ~1 0 0%, 与P E D V疫苗株的同源性为9 7. 6%~9 8. 2% , 尽管P E D V各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仍较高, 但与疫苗株的差异越来越大, P E D V地方流行毒株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流行进化分支。穆杨等[ 3 0]对T G E V陕西分离株S基因进行克隆与遗传变异分析, 该毒株与G e n B a n k中的2 1个T G E 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 6. 1 %~9 9. 9 %, 与中国的 H 株、HN 2 0 0 2株、 T S株, 美国的 M i l e r   M 6 0株、 M i l e r   M 6株及英国的 F S 7 7 2株 亲 缘 关 系 均 较 近, 表 明 陕 西 地 区T G E V未发生较大的变异。王龙涛等[ 3 1]对 T G E V吉林分离株S基因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 该毒株与7个不同来源的T G E V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 6. 3%~9 9. 3%和9 4. 8%~9 8. 8%, 与日本分离的 TQ 1 4毒株和西班牙分离的 T OY 5 6 - 1 6 5毒株亲缘较近, 表明不同地区T G E V分离毒株遗传变异差异性不大。田小艳等[ 3 2]对R V  G D分离株的V P 6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与遗传变异分析, 该毒株与国内外已知的1 1个R V毒株V P 6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 6. 5%~9 5. 6%, 与轮状病毒J L 9 4、C N 8 6、 O S U毒株属于为同一个进化群, 但存在较大序列差异。以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3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我国目前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 其中T G E V的变异性不大, 与现有疫苗株仍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R V和P E D V与疫苗株及不同区域间差异均较大, 尤其是P E D V的遗传变异速度较快, 与现用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 需迅速加强P E D V新型毒株疫苗的研制, 替代现有疫苗株, 防止免疫失败现象发生。


4 结语
    猪病毒性腹泻病是目前阻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 在我国猪场中普遍存在, 其综合防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 正确认识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诊断方法与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建立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对提升我国养猪业水平、 增加经济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P E D V、 T G E V、 R V的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不同实验室可根据自身试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或将几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 力争做到及时、 准确的诊断。同时, 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优势毒株, 合理选择疫苗,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从根本上避免腹泻性传染病的发生, 保障我国养猪业持续、 健康发展。

上一篇: 云南省永善县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下一篇: 湖北召开地方鸡产销座谈会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