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王维 刘循莉 陕西省汉中市畜禽良种繁育中心
冬春季节是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的主要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哺乳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可高达 100%。 此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 周以内的仔猪腹泻后 2~4 d脱水死亡,死亡率高达 50%~100%,造成仔猪生长缓慢、成活率低、饲料报酬低,给养猪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天气变化和冬季的来临,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本病的发生。
1病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存在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 本病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用碱性消毒剂都可将其杀死。
2诊断
2.1 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各种年龄段的猪均能感染发病,但 1-7 日龄的内的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几乎是 100%,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猪龄的增长而下降,在临床上上断奶仔猪、育肥猪、种猪症状比较轻,病死率较低。 此病发病季节主要是冬春季节, 一般为当年 12 月至第二年 3 月内发病最多,此病传播非常迅速,养猪密集的猪场数日内全群都会感染。
2.2 实验室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一种(类冠状病毒PED),与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 TGE)的病原相似,在临床上很难区分,只是传播速度较慢,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而已,为了能准确区别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做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 即采用发病猪只的粪便直接用电镜观察粪便中 PED 病毒的存在, 也可应用免疫荧光抗体和酶联吸附(ELISA)试验进行诊断。
3发病原因
3.1 未使用疫苗
母猪未注射流行性腹泻疫苗,导致仔猪和育肥猪缺少母原抗体而发病。
3.2 环境消毒不力
日常环境消毒和圈舍清洁消毒不严格,造成该病毒治病性增强,导致易感猪群感染发病。
3.3 天气变化
冬春季节天气变化剧烈,猪群体况及抗病力弱,特别是春季气温回暖,病毒活跃,致病性增强,常是每年的高发时间,因此呈现明显的季节周期性。
4预防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冬春季节注意温度变化,产房温度要在 25℃左右,保育舍温度在 22℃左右,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
4.2 加强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卫生干燥,避免受潮,受凉。 固定奶头,保证出生后的仔猪都能吃上初乳。 提早补饲,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早开食有利于增强仔猪胃肠功能。
4.3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供给均衡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抗病力。 对母猪接种腹泻二联苗,在疫情严重地区对妊娠母猪进行人工感染(用少量腹泻仔猪的粪便拌料饲喂产前一个月的怀孕母猪),仔猪通过哺乳获得抗体。 做好产房卫生和生产母猪的清洁、消毒工作。
4.4 接种疫苗
每年 10~11 月份对母猪、种公猪全群接种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经产母猪产前一个月接种, 后备母猪产前 40 d 和 20 d 分别接种。 仔猪断奶后 10 ~15 d 接种一次。
4.5 加强日常防疫工作
饲养员进入猪舍前洗澡、更衣、换鞋经过消毒池进入。 生产中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打断该病的循环。 用酚类、氯制剂和碘制剂等消毒剂对环境、圈舍经常喷雾消毒,杀灭病毒,同时也可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 当猪场发病时进行紧急预防,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场区周边可遍撒生石灰切断传染源。
5治疗措施
5.1 及时隔离对症治疗
发生疫情时对病猪立即隔离, 加强饲养管理,清除污染物和粪尿,防止病源传播。 对患病猪进行对症治疗,选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氟哌酸、 长效土霉素及磺胺累药物等轮换或联合用药。
5.2 紧急接种
可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紧急接种。
5.3 抗生素疗法
让猪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配方为 1000 mL水中加 20 g 葡萄糖、2.5 g 碳酸氢钠、3.5 g 氯化钠、1.5 g 氯化钾。 全群用药, 拌料用抗病毒 1 号1kg+强力霉素 0.4 kg+免疫球蛋白+增效磺胺二甲0.6kg+葡萄糖 10 kg+多维,连用一周。
5.4 对并发症或脱水的措施
发生和其他疾病并发或脱水时,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作预防用药,同时添加电解多维营养剂,防止因持续腹泻造成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足。
5.5 缓解症状措施
由于本病属病毒性疾病,尚无特效疗法。 为减轻症状,减少死亡,缩短病程,降低损失,可采用停食 1~2 d 或口服补液盐;仔猪腹腔注射 5%~10%糖盐水 20~40mL,维生素 C 5~10mL,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加强护理可取的一定的疗效。
上一篇: 生猪传染性腹泻三诊断
下一篇: 饲料保水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