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群口蹄疫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猪群口蹄疫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黄万世 吕英然 周汉柱 张守栋 李祖文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

 

    口蹄疫 (FMD ) 是由口蹄疫病毒 (FMDV ) 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 热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很易感染。各国对猪口蹄疫的防控十分重视,目前, 我国实行以强制免疫为主的口蹄疫防控措施。近年来, 个别猪场出现猪群免疫后仍发生口蹄疫的情况, 甚至有发病猪群康复后部分猪只重复感染口蹄疫的现象。根据笔者在广东茂名地区对猪口蹄疫的防控调查, 结合猪口蹄疫免疫程序研究的结果, 就当前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1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1.1疫苗因素
1.1.1免疫剂量不足
免疫剂量是影响猪口蹄疫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养猪户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接种猪口蹄疫疫苗(小猪 1 mL/ 头、 中大猪 2 mL/ 头) , 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猪只得不到很好保护。 有些养猪户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得到较高的保护率。 笔者进行猪口蹄疫免疫程序研究时也发现, 对仔猪进行 1 mL 疫苗接种后, 保护率最高只有 50%; 当免疫剂量为 2 mL 和2.5 mL 时, 均能产生有效抗体效价, 且两者差异不大。 但免疫剂量加大应激反应也加剧。 这说明,接种猪口蹄疫疫苗,只有最佳的免疫剂量才能产生最佳的免疫效果。 疫苗的接种剂量过少, 造成抗原接种量不足, 抗体水平达不到免疫保护的要求,或者有的厂家生产的疫苗抗原含量不足,接种后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使免疫保护不确实, 造成免疫失败。疫苗的接种剂量过大, 造成免疫麻痹或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抗体水平也上不去。
1.1.2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血清型不一致
口蹄疫病毒有 7 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 O 型、 A 型和亚洲 I 型口蹄疫。 血清型之间不能交叉保护。 在我国, O 型口蹄疫对猪的威胁最大, 国家已实行强制免疫, O 型口蹄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 A 型口蹄疫病毒在我国已经出现, 猪群受到威胁。 如茂名市某猪场接种 O 型疫苗后,部分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 后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 A 型口蹄疫。
1.1.3疫苗保管不当
一般情况下, 疫苗从厂家配送到县级疫苗管理单位是很少发生保管不当造成疫苗失效的。但疫苗在基层兽医站或配送到养殖户的过程中往往因保存、运输不当而使疫苗失效。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有些养猪户领取疫苗后没有用疫苗专用箱加冰袋保存疫苗,疫苗受太阳照射时间长;有个别基层兽医站一次领取疫苗过多, 短时间内用不完, 存放时间过长, 或不按疫苗保存条件的要求保存疫苗。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1.2免疫程序和操作因素
1.2.1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又一原因。 养猪户实行一次免疫,难以产生有效保护。一次免疫,无论免疫剂量多少, 抗体水平下降速度快, 难以产生稳定持久的抗体保护; 免疫次数过多, 间隔时间过短, 造成免疫麻痹, 不能产生抗体; 间隔时间过长, 出现免疫空白期。 免疫过的猪群仍然发病, 往往是免疫间隔期过长的原因所致。
1.2.2
疫苗接种操作不正确疫苗开启后不能在2小时内使用完, 太阳光照射使疫苗失效; 免疫注射时, 疫苗外漏造成免疫剂量不足或漏免; 追赶猪只等粗暴行为, 引起猪恐慌, 加剧机体应激反应。
1.3饲养管理和猪群健康水平
1.3.1饲养管理不善
营养状况是影响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当猪的体质虚弱、 营养不良、 缺乏维生素 (如维生素 A ) 及氨基酸时, 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 影响抗体的产生, 降低免疫效果。几乎所有的霉菌毒素都对猪的免疫系统有破坏作用, 使猪机体抵抗力下降, 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 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 引起猪群免疫失败。猪舍恶劣环境条件如高温高湿、 低温高湿等,使猪机体抵抗力下降, 降低免疫效果。
1.3.2猪群健康水平低下
健康的猪群免疫后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 营养不良, 患有慢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 或处于应激状态的猪群,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都较差, 往往会造成免疫失效。


2对策和建议
2.1提高疫苗质量,确保免疫密度
2.1.1建议生产厂家提高疫苗产品质量,确保其安全性和抗原含量的有效性。
2.1.2疫苗保管实行专人管理, 完善入库、 出库管理制度, 建立台账, 定期清理失效疫苗, 按国家要求处理, 防止流入市场。
2.1.3按猪口蹄疫疫苗保存和运输条件的要求在 2~8 ℃条件下贮藏, 不能低于 0 ℃, 更不能将疫苗放入急冻室。养猪户领取疫苗后用疫苗专用箱加冰袋保存疫苗, 避免太阳光照射。对于冻结、分层、 破乳的灭活疫苗禁止使用。
2.1.4坚持免疫接种策略, 确保免疫密度。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有效手段, 必须坚持强制免疫, 确保免疫密度; 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尤其是当地发生疫情时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尤为重要。
2.1.5加强口蹄疫监测。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毒株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针对性,确保免疫的有效性。
2.2科学的程序免疫
2.2.1免疫程序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母源抗体水平、 疫苗抗原的免疫性、 疫苗抗原含量、 免疫次数、 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首先应该考虑当地口蹄疫流行情况; 其次结合本场实际开展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时间、 基础免疫次数及剂量。根据猪口蹄疫流行特点, 预防猪口蹄疫要抓好春秋两个季节的普防。每年春初和秋末各加强免疫一次,各间隔 3~4 周再次免疫一次。
2.2.2疫苗开启后要在 2 小时内使用完, 避免太阳光照射;免疫注射时, 2~4 周龄猪应使用 2.5cm 长的 16 号针, 耳后肌肉注射, 避免疫苗外漏或漏免, 发现漏免猪只及时进行补免; 应选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免疫注射; 切忌追赶猪只等粗暴行为,避免人为应激因素的产生。
2.3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确保饲料营养的全价性,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舒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良好的通风, 为猪群创造一个的舒适环境; 消除霉菌毒素、 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免疫前应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 凡有病、 瘦弱、 临产母猪(30 天内)不应接种,待病猪康复, 母猪产后再按规定补免。
2.4加强综合防控措施
2.4.1加强消毒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几乎所有养猪专业户平时对猪场不进行消毒,即便发生疫情也很少消毒, 这样增加了防控猪口蹄的难度。 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 当 pH 小于 4 和大于 9时, 可被迅速灭活。在自然条件下, 该病毒多因高温及强烈的阳光照射而失活,这是口蹄疫在夏季少发病的原因。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 绝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免疫这一手段。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合理接种疫苗和加强消毒是降低本病威胁最可靠的手段。 消毒液要确保有效消毒浓度, 定期更换消毒液。
2.4.2加大防控宣传力度
猪口蹄疫病毒传播途径广泛, 甚至空气流动都可能传播。 对于口蹄疫这类烈性传染病的防控,依靠单个农户和饲养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非举全国之力难以有效控制。因此, 防控猪口蹄疫, 必须加大防控的宣传力度, 使口蹄疫对养殖业的危害性、 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和症状、口蹄疫防控的措施和方法等知识深入人心,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共同防控猪口蹄疫。一旦发生疫情, 除了扑杀病畜和染毒动物、 封锁疫区外, 要及时公开信息, 使受威胁的地区采取应急综合防控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紧急免疫接种工作。

上一篇: 不同季节育成母牛粪污染物排放量和产粪量的影响

下一篇: 贺州推广无公害生猪饲养技术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