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提升畜牧业综合实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畜牧业综合实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安徽省畜牧业正处在以散养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向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转型时期。怎样抓住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实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安徽省由畜牧业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值得思考。合肥市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畜牧业发展力度,短短几年时间,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合肥经验”。


一、主要成就
1.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47个,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35个。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已成为全省良种畜禽生产、供应的核心区。规模养殖场户超过100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2%,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省首位,牛奶、生猪、家禽和饲料的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400万头、2.5亿只和200万吨,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
2.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为现代畜牧业构建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畜牧业科技进万家活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健康养殖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企业按照标准化健康养殖要求,加强基础设施改造,规范养殖生产操作,健全养殖日志,争当健康养殖典范。目前,已制定实施养殖业地方标准16个,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基地61个,通过三品认证的畜产品28个。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在农业部和省农委例行抽样检测中,产地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3.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帮助农户解决分散经营中难以解决的资金、技术、市场以及标准化生产等问题,促进养殖方式加快转变。


二、主要做法
1.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产业集聚。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其中肥东县以生猪、奶牛养殖为主,肥西县以家禽、生猪养殖为主,长丰县以奶牛、生猪、家禽养殖为主,庐江县以生猪、蛋鸭养殖为主,巢湖市以生猪、湖羊、麻鸭养殖为主的局面。
2.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规模基地标准化建设,组织制定和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加大对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的奖补力度,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加快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现有条件好的养殖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推广温氏、立华、长风等企业的“公司+农户”模式,帮助农户解决分散经营中难以解决的资金、技术、市场以及标准化生产等问题,促进养殖方式加快转变。
3.招大商名企,增强产业带动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双百双千跨越发展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良种业为重点,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提升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几年来先后引进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伊利集团、国内知名的肉品加工企业雨润集团、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以及业内最早上市的上海大江集团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养殖业招商引资项目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87个,投资总额超过60亿元。
4.强化全程监控,提升标准化水平。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加大对畜(水)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健全市、县、乡三级动物卫生监管机构,充实调整监管队伍,强化源头环节监管,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登记造册,划分责任片区,确定监管责任人,采取定期巡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等办法,重点加强养殖档案建立,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疫病防控与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处置等方面的监管,严格生产过程管控,着力推进养殖生产全程标准化。强化屠宰加工环节监管,规范全市屠宰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了凭证凭标屠宰率和检出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强化流通经营环节监管,严格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经营病害畜(水)产品的违法行为,督促经营主体落实查证验物、索证索票、台账建立等安全防范措施。
5.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素质。鼓励支持养殖、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和饲料兽药工业等重点龙头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大畜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养殖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整体素质,实现良种、良法、良料和良舍的综合配套,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

三、经验与启示
1.政策支持是助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落实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出台了《合肥市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自2009年起,对畜禽良种场和商品场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地方标准制定、无公害认证、品牌建设、龙头企业认定、畜产品深加工、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等进行全方位支持,并在每年年底,开展政策绩效评估,根据实施情况,对奖补条款予以修订,确保奖补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2009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0.5亿元,争取国家、省级资金近1.5亿元。奖补政策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有效调动社会各行业投资养殖业的积极性,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生猪、奶牛、肉鸡养殖及畜产品深加工等,增强了产业的发展后劲。
2.规划引导是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前提条件。合肥市十分重视用产业规划引导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2003年市政府就下发了《合肥市2003—2012年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确立了“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水平”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奖补和项目安排等措施,在规划的重点区域,逐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若干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特色区域,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5000多个,其中经国家认定的标准化养殖基地6家,省级24家,市级13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更好地指导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加速提升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2009年市畜牧水产局组织制定了《合肥市现代畜牧业(奶业、养猪业、家禽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转发各县区执行。规划进一步确立了以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以强化养殖场(小区)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抓手,以项目安排和财政奖补为动力,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把合肥建成全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和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的发展思路。
3.产业链延伸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引进一批养殖、加工和配套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成度和发展层次,迅速增加养殖产品的加工总量和饲养总量,加速推进龙头企业集群,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47个。形成以合肥正大、新希望、通威、大北农、湘大为代表的饲料加工集群,以伊利乳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集群,以合肥万润为代表的生猪加工集群,以安徽和诚为代表的肉鸡加工集群,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三大龙头企业牵动延伸了畜牧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4.产学研融合是实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养殖业科技人员达5000多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200余人。积极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在良种培育、生态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淮猪选育”、“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牛羊胚胎工程产业技术研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森科公司淮猪、富安公司富安白鹅、肥西老母鸡公司乡鸡等3个配套系通过省级审定,森科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长风公司、安泰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5.资本运作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产业要兴旺,投资要先行。近年来,合肥市畜牧业产业迅猛发展,一方面伊利集团、温氏集团、立华公司、雨润集团、新希望集团、现代牧业、安徽和威等一批全国知名龙头企业纷纷来肥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安徽长风、肥西老乡鸡、白帝乳业等本土企业和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外来知名企业与本土企业交相辉映,形成了互利共赢、良性健康发展的态势。

上一篇: 以畜牧业科技促养殖方式转变

下一篇: 宣城市:加快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