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几种导致猪皮肤红点的猪病鉴别诊断

几种导致猪皮肤红点的猪病鉴别诊断

    在平时日常技术服务工作中, 我们在走访养殖户的时候, 猪皮肤有各种红点是很常见的症状。红点只是一个表面的病症, 为了准确诊断疾病, 我们有必要对相应的几种会导致皮肤红点的猪病做认真的鉴别诊断。 它们是猪痘、 猪圆环病毒、 急性型猪瘟、 附红细胞体病等。
1 病原体
猪痘: 病原体有两种, 一种是猪痘病毒, 另一种是痘苗病毒; 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 2 型 (PCV-2 ) ;猪瘟: 猪瘟病毒; 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猪痘
只有猪感染发病,以 4~6 周龄的仔猪多发, 主要由猪血虱、 蚊、 蝇等体外寄生虫传播。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 尤以春、 秋天气阴雨寒冷、 猪舍潮湿污秽以及卫生差、 营养不良情况下。
2.2 猪圆环病毒病
猪是其天然宿主,本病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 一般集中在断奶后2~3 周和 5~8 周。 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 混群、 应激、 高密度饲养等因素可诱发仔猪发病。
2.3 猪瘟
猪是目前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在自然条件下, 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 主要经猪的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 生殖道黏膜、 眼结膜、 皮肤擦伤等方式传播; 也可胎盘垂直传播。
2.4 附红细胞体病
本病的易感动物较多, 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时主要传染源, 本病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报道较多的有接触性传播、 血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及媒体昆虫传播等方式。
3 红点红斑的特征
3.1 猪痘
痘疹主要发生于躯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内侧、 鼻镜、 眼皮、 面部皱褶、 耳部等无毛或少毛部位, 也有发生于身体两侧和背部。典型的猪痘病灶, 开始为深红色的硬结节, 突出于皮肤的表面, 略于半球状表面平整, 直径达 8m i n 左右, 临床观察见不到水疱阶段即转为脓疱, 病灶变成中间凹陷, 局部贫血呈黄色, 病变中心高度下降, 而周围组织膨胀, 脓疱很快结节, 呈棕黄色痂块, 痂块脱落后变成无色的小白斑并痊愈。
3.2 猪圆环病毒
皮炎肾病型最常见的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外周紫红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12~14 周龄的猪易感, 病猪皮肤耳部、 背部、 胸部、 前后肢内侧腹部等处都可出现皮肤炎症, 突然广泛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稍微突起的红紫色丘状斑点, 大小在 4~10m i n, 四肢和眼睑周围水肿, 随病程的进展由紫色斑点病灶被黑色痂覆盖然后渐渐消失留下疤痕。
3.3 急性猪瘟
急性型猪瘟皮肤初期常见潮红、 充血, 后期出现贫血状态。 在全身皮肤各处均可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块, 通常可在鼻梁处、 耳、 颈下部、臀部、 胸腹侧、 腹部、 股内侧、 腋下和四肢内外侧的皮肤明显可见。
3.4 附红细胞体病
猪常以 “红皮” 为特征, 仔细观察可见毛孔处有点状的微细红色点状斑, 尤以耳部、 肩背部、 臀部等处皮肤明显。
4 发病机理
4.1猪瘟
猪痘病毒侵入后导致皮肤乳头层细胞水肿变性, 表皮呈灶状增厚, 形成丘疹。丘疹阶段呈渐进性。随着病变的发展, 两个以上的细胞开始破裂融合, 结果表皮形成一些水疱。
4.2 猪圆环病毒
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 有关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的增殖与免疫系统细胞密切相关。
4.3 猪瘟
猪瘟病毒复制使小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坏, 当小血管内皮细胞变性、 坏死时, 透明质酸被破坏, 嗜银纤维溶解, 形成胶原; 同时, 血管壁内维生素 C 及粘多糖含量减少; 结果,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红细胞外渗, 引起出血。另外, 猪瘟病毒直接侵入血管壁, 引起血管壁损伤, 为微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微血栓形成时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由于病毒作用, 致使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 使猪的出血更加明显。
4.4 附红细胞体病
由于大量的虫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 使膜的变形性和可塑性消失, 膜凹陷, 通透性改变, 形成空洞, 红细胞体积增大、 脆性增高, 当这些红细胞通过网状巨噬内皮系统时, 破裂产生血管内溶血。附红细胞体和红细胞受到破坏, 导致机体贫血、 黄疸、 发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5 小结
猪痘、 猪圆环病毒、 急性型猪瘟、 附红细胞体病这几种病在发生的时间、 红点的特点及发生部位有一定差异, 认真鉴别有助于诊断疾病。猪痘以 4~6周龄的仔猪多发, 主要发生于躯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内侧, 突出于皮肤的表面, 略于半球状表面平整, 直径达 8m i n 左右;猪圆环病毒断奶后 2~3 周和 5~8周发病较多, 病猪皮肤耳部、 背部、 胸部、 前后肢内侧腹部出现各种形状的大小不一的稍微突起的红紫色丘状斑点大小在 4~10m i n; 急性型猪瘟全身皮肤各处均可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块; 附红细胞体猪常以 “红皮” 为特征, 仔细观察可见毛孔处有点状的微细红色点状斑, 尤以耳部、 肩背部、 臀部等处皮肤明显。

上一篇: 干一行 爱一行

下一篇: 二次创业,中升腾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