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2013年,宜城市畜牧兽医局围绕“畜牧强市”建设目标,按照“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打造畜牧强县。
推进产业化发展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宜城市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立足现有企业和特色,想千方设百计把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产业优势,迈出了现代畜牧业的关键一步。2013年年底,全市畜牧行业共培育襄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年产值过50亿的1家,过10亿的1家,过亿元的6家。全市形成了以襄大、天佐等企业为饲料龙头,以光大、双龙、国庆等企业为养殖龙头,以襄大、李方忠、楚大等企业为畜禽品加工龙头,达到了年产销饲料100万吨、鸡苗1亿羽,屠宰生猪150万头、家禽5000万羽,屠宰加工板鸭1000万只、鸭蛋1亿枚,加工熟食5万吨的生产能力。
推进规模化养殖 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宜城市以生猪产业为重点,协调发展牛羊和家禽,按照“抓大扶中引小”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既着重抓好万头猪场、千头牛场和百万只家禽等大型养殖场建设,又扶持发展千头猪场、百头牛场和万只家禽等中型养殖场,还引导农户发展生猪“150”、肉牛“165”、肉羊“1235”、肉禽“156”等家庭养殖模式。2013年,全市已经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5260个,其中,万头猪场17个,千头(只)牛羊场8个,百万只鸡场5个,家庭养殖模式190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牛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2%。全市畜牧业生产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构建了生猪产业带和牛羊、家禽“两大”优势产区,实现了畜禽的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生产,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础。
推进养殖污染治理 确保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宜城市在发展畜禽生产的同时,努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将畜禽规模场节能减排和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作为重点,利用“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技术对养殖场进行改造,从源头削减污水产生量。该市现已建成一个年产20万吨的生物肥厂,可将大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加工成肥料,实现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2013年,该市对养殖粪污的治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生物垫料养殖的近零排放模式,二是“猪—沼—渔(菜、果)”的综合利用模式,三是污水深度处理达标排放模式。全市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行动全面开展,有力地推进了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生产清洁无疫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及其配套设施,实现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常态化、监管规范化、保障制度化。2013年,宜城市按照“早(早动员、早部署)、严(严操作、严监督)、实(效果实)”的要求,扎实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实好季防月补和高温消毒灭源制度,使重大动物免疫强制免疫率达到100%,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疫病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全市没有发生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有效保护了畜禽安全。今年11月,该市代表湖北省接受农业部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检查,受到农业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不仅如此,宜城市在既主动为全市畜禽养殖业主提供良种、技术等各种服务,又为产品经营业主提供信息、政策、销售等各种服务的基础上,先后争取市委、市政府从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建设用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积极协调交通、供电、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落实到位,鼓励养殖业主发展标准化规模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上一篇: 湖北竹山县双台乡打造“山羊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