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近年来,河南商丘市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市羊存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一位,牛存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猪禽存出栏量均居全省第四位,规模养殖基地(小区)建设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46个,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11家。为进一步加快畜牧强市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升级转型,快速健康发展,商丘市依托科迪、贵友、双联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畜牧业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力争建设成为全省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具体做法上:
狠抓龙头带动,加快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集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畜牧产业化集群区域内集聚,培植优质货源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撑畜牧产业化集群发展。二是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鼓励集群内现有龙头企业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壮大企业实力,加快规模扩张,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端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为龙头企业搞好全方位服务。龙头企业快速扩张是拉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解除企业后顾之忧,为龙头企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目前,全市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53家,肉制品加工能力达107万吨,乳制品加工能力达11万吨,饲料生产企业达42家,商品饲料总产量突破50万吨。产业化集群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畜牧产业化集群达到9个,其中科迪乳业集团、夏邑双联集团为省级畜牧产业化集群企业。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畜产品品牌竞争力。一是调结构。在巩固优质生猪、肉牛、肉羊、蛋肉禽、奶源5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特点,加大地方品种的保护及开发力度,健全了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目前,全市已建立改良站点230个,牛、猪、羊、鸡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二是创品牌。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品牌的给予奖励扶持。科迪集团乳制品已达2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三是抓标准。投资220万元,建设了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以规模养殖基地(小区)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销售的全程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目前,全市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达12家。
完善服务体系,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畜牧专业合作社达到232个,其中养猪合作社137个,养禽合作社43个,养牛合作社42个,养肉羊合作社5个,其他合作社5个。年存栏畜禽180万头只,年出栏畜禽198万头只,年产值10.5亿元,带动农户25710多户。二是按照畜牧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围绕畜牧产业发展,从种畜禽、饲料、兽药、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整个链条开展服务,缺什么就重点服务什么,少什么就抓什么,使产业化集群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完整,功能更完善。三是帮助企业科学制定规划。专门成立专家服务团,按照养殖场建设要求,帮助企业规划设计、建场,受到广大养殖场户好评。四是开展技术服务。办好畜牧部门“政风行风热线”,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举办畜禽改良、畜禽防疫等技术培训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及企业的饲养管理水平。今年以来,与商丘日报社联合开办“畜牧兴商”栏目,对畜牧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管理、畜牧行政文明执法服务等进行报道,及时解决养殖场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化政策扶持,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与标准化养殖基地(小区)建设相结合。按照“三退三进”,即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和进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的运行模式,引导养殖场户转变生产方式,由散养逐步向规模养殖转变,规模养殖向基地(小区)集中,全市养殖基地(小区)规模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基地(小区)内养殖总户数达9330户,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5%、92%、98%。二是与养殖项目相结合。整合生猪(肉牛)大县、良种补贴、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等畜牧发展资金,向产业化集群建设倾斜。今年以来,已投入政策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养殖场68个,累计改造达到625个。三是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把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拉动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围绕加工龙头建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上一篇: 2013年兽医系统完成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