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规范检验制度 重振羊毛产业
新疆作为全国畜牧业生产基地和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疆有牧业县和半农半牧县87个,从事牧业人口13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2.6%。现有天然草场7亿多亩,牧场130个。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由1978年4.5亿元提高到375.8亿元,增长8.1倍。新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羊毛重要出口产地,但近些年由于毛、肉比价失衡,羊毛价格下跌,外毛的冲击,自治区细毛羊生产陷入低谷,倒改现象严重,生产管理手段落后,标准化水平低下。目前新疆羊毛亟待规范购销市场、推行公检制度。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时期,加快细毛羊的发展对新疆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细毛羊发展来看,形势令人堪忧。1954年新疆细毛羊育成,填补了我国细毛羊品种的空白,由此开始,自治区绵羊改良工作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到1981年细毛羊、改良羊达到860万只,其中细毛羊240万只,年产细羊毛、改良羊毛2.6万吨,占绵羊毛总量的82%。30年累计生产细羊毛、改良羊毛31.8万吨,产值增长20倍。在绵羊改良、羊毛生产方面都有过辉煌的历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些年,由于毛、肉比价失衡,羊毛价格下跌,在外毛的冲击下,自治区细毛羊生产陷入低谷,倒改现象严重,生产管理手段落后,标准化水平低下。以伊犁州为例,上世纪90年代细毛羊存栏量达到280万只,70%属于美利奴细毛羊,年产细羊毛8000吨,而现在细毛羊存栏量下降到50万只,美利奴细毛羊只有30%,年产细羊毛不足2000吨。目前全区细毛羊占绵羊总量的比重仅为40%左右,羊毛品质和经济效益均低于内蒙、吉林、辽宁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中央援疆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下决心把新疆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搞上去。细毛羊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新疆的地域优势和产业特点,也关系到广大牧民的脱贫致富、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最大的羊毛消费市场,每年需要净毛30.35万吨,国产羊毛只能满足1/3,2/3的羊毛需要进口,巨大国内市场供求缺口,为新疆的细毛羊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放弃细毛羊产业不仅丢失了我们的技术、管理、理念和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也失去了我们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此,自治区应制定规划,统筹兼顾、划片发展;同时,加大科研投入,着力于细毛羊的品种选育,培育出更多的80支到100支的超细羊毛,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了避免过于偏重育种的项目结构,有关部门应该调整项目设置渠道,更多地围绕畜产品而不是畜种构建产业支撑,增加对农产品采集、分级等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迫切需要技术的支持力度。
建立符合我国条件的羊毛(绒)销售市场,羊毛(绒)生产出来以后,如何走向市场,是广大牧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当前,新疆羊毛(绒)购销市场无序,也不规范,农牧民利益难以保证,因此建立支持“优毛优价”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也是迫在眉睫。
扶植能代表农牧民利益的毛绒贸易龙头企业。新疆羊毛业产业化需要的龙头企业,不仅指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是指贸易公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羊毛生产流通过程,正是有赖于有毛绒贸易龙头企业的参与。新疆毛绒贸易龙头企业的缺位,使得小商贩成为流通市场主体,引发了这个新疆羊毛市场的长期混乱。因此,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积极扶植一批能够代表农牧民利益的毛绒贸易龙头企业,使其发挥毛绒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转变为“牧民+经销+工业”的合作方式,有利于新疆羊毛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结合新疆羊毛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建议在乌鲁木齐地区和南北东疆分别建立1-2个大型羊毛(绒)交易市场,通过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真实客观反映羊毛(绒)的供求、质量信息,指导当地的市场价格,为羊毛(绒)业提供公平交易平台和顺畅的销售渠道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
公证检验制度是世界通行的一种检验制度,由政府指导,第三方部门为牧民提供免费的公证检验,一方面对交易羊毛(绒)进行客观的分等分级检验,为优毛优价、优毛优用提供技术保证,促进牧民养殖优质细毛羊,提升羊毛品质。同时,也使毛绒加工业得到货真价实的原料。另一方面为提高新疆细羊毛(绒)品质提供技术服务,为决策者提供分析报告和决策依据。这一制度,我国棉花公证检验已在全国实行,羊毛(绒)公证检验内蒙自治区也已于2005年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年来通过实施公证检验为牧民增收1.5亿元左右。因此,建议我区也应加快羊毛(绒)公证检验推进工作。
上一篇: 新希望30年庆典:高朋满座贵客云集
下一篇: 法国肉牛喝红酒 一份牛肉800元